各個行業都欲“互聯網+”,此刻確實需要有識之士“醍醐灌頂”,但是,這不代表“潑冷水”與“扔磚頭”。對“互聯網+”有更理性認識,才能做好它。
關注時事,或多或少我們都會聽到“互聯網+”“互聯網思維”的說法,有人贊有人彈。總體來說,“互聯網+”給大多行業帶來了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然而,各界對“互聯網+”的看法并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有警惕互聯網的浮夸和泡沫,值得肯定。但也有一部分人,對“互聯網+”卻存在“誤解”和“偏見”。
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果真只是被盲目崇拜子虛烏有的概念嗎?
首先我想說的是,“互聯網思維”絕不僅限于“羊毛出在豬身上”以及“平臺戰略”這么簡單。當然,非常遺憾的是,即便是對“羊毛出在豬身上”以及“平臺戰略”解讀,他們并未不公允。
有觀點認為“羊毛出在豬身上”不算什么新東西,“沃爾瑪早就已經這樣做了,沃爾瑪對外宣傳商品價格是最低的,沃爾瑪在什么地方賺錢呢?羊毛出在誰身上?供應商身上。它賺的是供應商的錢,羊毛出在豬身上,這個我們教學案例中都有,沒有必要神化,沒有必要非跟互聯網捆綁在一起。”
如果沃爾瑪創始人聽到這番高論,估計想想也會醉了。沃爾瑪靠什么賺錢?它就是利用規模效應低買高賣,這是傳統零售業的基本模式,這和“羊毛出在豬身上”沒有多少關系。
互聯網業界的“羊毛出在豬身上”可不是低買高賣。比如,英國一家知名生鮮電商正準備給英國人民贈送電冰箱,電冰箱免費,但是未來你家里的瓜果蔬菜牛奶牛肉就可能透過這家電子商務網站購買。諸如此類的案例舉不勝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核心邏輯在于一旦獲取海量用戶,自然會有廣告商贊助或透過增值服務獲利,實際上就是在單純買賣之外創造了新的價值鏈。
談及“平臺戰略”,有偏見的人則認為,傳統行業也做平臺,比如寶潔、雀巢做的都是平臺,只管品牌建設,只管品質的管控,自己實際上并不生產這些產品,到它的平臺上蓋章背書一下,就成該公司的產品了。
寶潔、雀巢難道不就是“外包”或者“代工”嗎,咋能叫“平臺戰略”呢?
在互聯網業界,蘋果和谷歌打造的應用商店才是“平臺戰略”,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天貓打造的電子商務帝國才是“平臺戰略”。“平臺戰略”的核心思想在于其他企業可以很容易地和你的業務建立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產品和服務,共同創造價值。
對“互聯網+”的誤解,還有這樣的觀點:互聯網+只是各方都在喊的口號,到底長啥樣子,誰也沒見過,而且目前的“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而是反過來“+互聯網”。
“互聯網+”也不僅僅只是提升效率那么簡單,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僅僅只是生產力的提升,互聯網還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既有的生產關系。以Uber為例,如果它只是通過一個移動應用把乘客與司機連接起來,以致提升傳統出租車公司的運營效率,試問它能有450億美元的估值?
在美國,Uber的顛覆之處在于重新定義了出租車公司與出租車司機,每個美國人都可以用私家車為另一個美國人提供出行服務,從而在不增加車輛及司機的前提下極大地解放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運力,它既解放了生產力又解放了生產關系,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
各個行業都欲“互聯網+”,此刻確實需要有識之士“醍醐灌頂”,但是,這不代表“潑冷水”與“扔磚頭”。對“互聯網+”有更理性認識,才能做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