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公司來說,盈虧都是正常的,跨國公司也不例外。但是作為“世界視聽、電子游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商之一、世界電子游戲業三大巨頭之一、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一。”的索尼公司自2008年到2014年的七年間,索尼僅在2012年實現盈利43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9億元),其他6年均為虧損,累積虧損額共計已達1.15萬億日元。對于索尼來講,虧損已經常態話了,反而不虧損的年景有點奇怪。曾經的“索尼大法”真的要讓“信仰”貶值了。
此前有消息稱,索尼集團正在評估賣掉索尼移動通信事業部的可能性,或者尋找合作伙伴共同運營。如今據外媒報道,繼分拆電視業務之后,周三索尼宣布,將把旗下視頻和音頻業務分拆到一個獨立的全資子公司中。路透社報道,索尼高管表示, 因為無法與亞洲競爭者和行業領先者蘋果、三星電子競爭。索尼將關注更高利潤率的業務,光學部件、游戲及網絡服務、影視及音樂三大業務作為利潤驅動力,瞄準在3年里將運營利潤提高25倍。
早在2014年2月日本媒體就報道稱,索尼為了籌措資金賣掉了包括作為發家之地的東京御殿山地區的大樓,據報道,索尼這次轉讓的東京的地產中,包括了著名的NS大廈。轉讓的收入將達到150億日元,約合1.47億美元。此外,索尼在2013年1月以11億美元的價格,轉讓了美國總部大樓。2013年2月,索尼將東京最貴的一棟辦公樓,以12億美元的價格對外轉讓,隨后索尼簽署了租賃大樓的協議,由業主變成了租戶。
2014年5月索尼宣布出售PC業務95%股權給并購基金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Inc. 依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索尼將把在VAIO品牌下運營的PC業務和相關資產轉移到由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Inc.專門成立的新公司Vaio。Vaio注冊資本為10億日元,其中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Inc.將持股95%,索尼將持股5%。個人電腦和電視業務是索尼的兩大虧損業務。受到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沖擊,索尼公司個人電腦業務在2012財年就出現經營赤字,銷量也從2010財年的870萬臺一路跌至2013財年的580萬,在全球市場份額僅為1.9%。曾經輝煌一時的Vaio品牌已經沒落。
從2012年4月平井一夫接任索尼CEO職位開始,近三年的時間里已裁員1萬人,并已出售或擬出售此前多個索尼主力部門。從之前的財報可以看出索尼移動業務黑洞式的虧損和現有業務利潤難以提升是索尼深陷泥潭的主要原因。
索尼也開始針對移動業務做出反應,索尼 CFO 吉田憲一郎表示將不再面向中國市場開發智能手機新品,并會精簡 Xperia 產品線。索尼在智能手機領域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與蘋果和三星電子相比,索尼智能手機業務起步晚,即使在日本本土市場上也大幅落后于蘋果iPhone。在全球市場,索尼智能手機的占有率僅為3.5%,列第七位。三星和蘋果兩大巨頭地位很難挑戰,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高端不敵蘋果、三星,中低又不如華為、小米等本土廠商,索尼兵敗幾乎已成定局。問題是索尼一直忙于擺脫虧損,沒有針對后智能手機時代做好準備。
在互聯網模式的沖擊索尼積累起來的B2C模式已經無法同新的品牌進行競爭,而且索尼的高端定位更無法和性價比較高的競品進行競爭。而東芝、夏普一類的硬件廠商已經開始從B2C轉向了B2B。索尼在各個階段的反應都落后于市場的變化,消費類電子設備領域難突圍,索尼才不得不向商用產品尋求出路。
從現在的狀況來看賣祖屋,裁員15%,出售曾經風光一時的PC業務,停止中國市場的手機研發的索尼決定守住自己最后的幾個能生蛋的母雞。但是按照索尼現在的狀況能撐多久就要看索尼還有多少信仰可以消費了。
美國科技博客The Verge發文稱,索尼已逐漸不再是一家消費電子公司。
作為日系企業來說,很多的電子元器件的質量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索尼的工業技術能力仍舊有著不俗的實力,索尼作為光學影像領域的領導者自然能夠接到像蘋果這樣的國際大廠的訂單。做元器件雖然不虧本,能保持盈利的正增長,但它的盈利模式肯定無法和手機、電視等終端產品相提并論。三星已經在Galaxy S5中改用了自主芯片。如果蘋果也決定改用其他廠商的圖像傳感器,甚至自行開發這類元件,那么索尼的這一業務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而從索尼現在最賺錢的PlayStation部門。到目前為止,該部門仍在憑借PS4參與游戲主機市場的競爭,但仍未確定明確的移動戰略。PlayStation Mobile沒有引起外界重視,而PS Vita則是一次失敗。從兩大游戲主機入華來看,XBOX One和PS 4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游戲內容的問題。微軟為了能夠解決內容問題變成了電視盒子,而索尼的“本土化選拔”策略雖然機智,但卻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國內游戲產業的不成熟的狀態,主機游戲的門檻較高,生態環境不夠理想。
最后來說索尼影業,影視投資能否盈利具有較大的風險,能否給索尼帶來長期穩定的盈利還是個未知數。雖然國內電影市場這兩年情況一片大好,但北美電視市場情況不容樂觀。2014年,背面電影市場出現萎縮,這對以北美為大本營的索尼影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索尼除了影視之外的音樂收入相對于影視來說號召力更大一點。在軟件方面,索尼有自己的音樂版權庫,并且建立的自己的HI-Res音頻市場,并借助自己多年的音頻播放器(Walkman)和耳機產品的積累,繼續推出高端的音頻產品,在音頻發燒友中得到了不錯的反應,但是高高在上價格又讓索尼顯得有些不接地氣,其市場規模有限。
索尼的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在“吃老本”的前提下盡量的將體量縮減到“老本”還養的起的程度。和索尼同時代的松下、東芝、日立等企業都已經開始在傳統領域縮減投入,并逐步的在商用領域和新興科技市場投入資本。“等離子之父”頭銜的東芝,已經從電子產品轉向了基礎設施;日立,經歷了停產PC、賣掉硬盤業務、停產電視等一系列逐步放棄消費電子業務之后,開始集中精力聚焦在云計算、智能城市以及工程機械業務上。
在急速變化的產業環境下,曾經以創新聞名的索尼并沒有很好的跟上時代的變化。現在的一系列措施更多在于“止損”,索尼已經經過幾輪的瘦身了,賣了祖屋、賣了曾經輝煌一時的PC、拆分了業務。索尼能否重新崛起,似乎就要看索尼還有多少老本能夠讓他撐到轉型成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