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眾籌在中國也就只好唱這一出“智取威虎山”了,以其他各種類型的眾籌,提供實際的收益或者實物回報為標準,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感受,并且分享,或許終有一天,“曲線救國”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股權眾籌也會走進尋常百姓家。
作為國內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類型之一,眾籌目前的行業發展規模雖然不大,與P2P動輒數千億元的資產規模,電商金融化動輒萬億元的平臺電商交易額相比,確實還像是襁褓中的嬰兒,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就是這樣一種新穎的投融資服務模式,在國內本土化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變異。這里的“變異”并不含有褒貶之一,而是對其適應本土化具體環境的一種表述。
眾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變形?從最開始的股權眾籌,到電商實物眾籌,會員眾籌,還有公益眾籌,乃至于你去進行一場旅行,開一個Party都可以說是眾籌?難道眾籌作為一種舶來品在適應本土化的環境中已經徹底沒有了自己的定義?但凡是能夠和眾籌搭上關系的產品營銷、市場開拓、活動組織都可以用眾籌的名義來冠名?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眾籌?從字面意義上看,眾籌就是眾人籌集之意,也就是集合大家之力來完成一項具體的融資活動。這里的眾籌本質意義上是指小額、零散的,以支持具體的小型創業、經營性項目為依托的一種融資服務。也就是說,眾籌其實是一種帶有民間意味的金融投融資活動,只不過金額較小,參與人數較多,門檻可以降低,而且對小微企業或者是創業類小項目而言,可以降低融資方面的風險成本。
這里就需要降到兩個特點:眾籌是小額、零散,并且是低門檻的;此外,眾籌也是具有一定風險的,不能保證每個眾籌融資類項目都能最后走向成功,孵化出一個大型企業,最后上市,然后當初眾籌者可以獲得數百倍、千倍的回報。在這兩個前提下,眾籌參與者需要明確自身眾籌的目的與意義,一方面是鼓勵、參與了支持他人的創業類和融資類的服務,另一方面是在不影響自身經濟和收入能力的情況下將眾籌視為一種多元化的投資理財手段之一。
說道這里,你應該明白,眾籌(這里指股權眾籌)本身在中國就缺乏很深厚的生存基礎。為什么?中國現有的整體信用環境是不完善的,國外比較流行的股權眾籌往往需要較高的社會信用約束,因為理論上股權眾籌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本金收不回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國內的信用是不完整的,投資理財大多還以剛性兌付以及保本的承諾為前提。因此,股權眾籌一開始引入中國的時候,投資者、理財者也并不“感冒”,因為很難保證創業類或者是小微企業作為融資方能夠勉力推動項目發展,信息披露和風險管理也很難保持溝通順暢。
所以,國內玩股權眾籌的最開始是這么些人,作風投基金的,或是玩創業類項目孵化的,將手上的小項目放到幾個比較知名的眾籌平臺上籌集資金。當然,通過限定參與人數或者是線下的股權轉讓協定來規避證監會不能超過200人的監管底線。但是大眾的參與度并不高,一方面是缺乏專業的項目甄別能力,二是誰能保證這樣的股權眾籌,資金最后不會打了水漂?對于投資者而言,投資股票、基金,甚至P2P或許都比股權眾籌來的實在。因此,專業的股權眾籌要么是業內人士在玩,要么是一些小范圍內興趣愛好共同的人在玩,并不能走進社會大眾。
那為什么現在會出現各種類型的,花樣繁瑣的眾籌?房地產公司開始眾籌房產,航空公司開始眾籌機票,影視公司開始眾籌拍戲,電商平臺開始眾籌實物。眾籌是不是開始沒底線了?只要是個活動,能夠讓更多人來參與,享受份額收益,就可以成為眾籌?
其實,眾籌本身沒有好壞,也沒有對錯,各種類型的眾籌也并非沒有市場,而是在當前特定信用環境下的一種渠道嫁接。因為直接的股權眾籌很難產生實際的效果,投資者不敢也不會輕易進入,運營平臺方也難以長久盈利,那么與其這樣,不如就換一種思路來進行眾籌。股權眾籌的標的物其實是一個具體的創業或者是融資項目,這個項目是不提供保本的承諾的;而目前市場上各種眾籌的形態其實是一種以明確的收益作為回報的眾籌,也就繞過了項目標的,而是以具體的實物或者是投資收益為回報。
這樣,眾籌就基本上可以繞過股權眾籌的“陰影”,開始的另一種“新生”了。只要有了明確的可以預期的收益,不論是有折扣的房子,還是電影票,還是智能家居,會員服務,只要能讓眾籌者享受到一定投入成本帶來的具體收益或者是服務回報,那么基本上就可以以普通的電商或者服務的交易來替代了眾籌的股權交易邏輯。
也正因為這一招妙棋,眾籌這盤棋譜在國內才開始慢慢激活起來。
中國證券業協會于去年12月發布的《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更像是一個“高冷”的股權眾籌管理意見參考,但是并沒有涉及公募的股權眾籌,因為真正想要讓大眾來參與股權眾籌,準入門檻太高,風險承受能力也還太弱,搞不好還會鬧出社會事件。
所以,眾籌在中國也就只好唱這一出“智取威虎山”了,以其他各種類型的眾籌,提供實際的收益或者實物回報為標準,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感受,并且分享,或許終有一天,“曲線救國”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股權眾籌也會走進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