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電影挺火,相信不少人都看了,前幾天它輕松地過了8億的票房,《智取威虎山3D》版,挺酷,挺好玩。要說看電影現在就和吃個麥當勞一樣稀松平常了,所以不能太認真,能看到導演的誠意、演員的態度,還能給我們帶來點驚喜也就挺好了。
但是,對于電影的投資方來說,問題遠遠不止如此,因為這是一項生意,一項風險很高的生意。以前南方基金的投資總監、現在一家私募公司的CEO邱國鷺就說過:“從現金流的角度看,拍電影你得先寫劇本,然后請導演、搭班子、雇演員,先是一大筆現金流出,然后一年半載之后,影片開始發行、宣傳,又是一大筆費用,而且電影公映之后你要等好幾個月才能夠從票房中分到錢”;而且“電影的定價權掌握在導演和演員手里,觀眾買票到電影院是去看范冰冰、徐崢和馮小剛的,不是去看電影公司的,所以名導演和名演員的薪酬總能漲到電影制片方不怎么賺錢的水平”;“所以很多電影公司,不管利潤怎樣,現金流都是大幅為負,抗風險能力特別弱,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元氣大傷”。
有了邱國鷺這番分析,我們就會知道,電影生產行業其實不容易,真正的利潤往往都要靠一兩部大賣的片子,因為要貼補那些賣得不好的片子,那么什么片子會大賣什么片子會翻船,提前的預測就很重要。你要問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思維下,電影要怎么玩?很簡單的答案啊,大數據嘛!用大數據一分析,就知道粉絲喜歡什么了,粉絲喜歡什么,你就給他們什么。
真的這么簡單嗎?我想喬布斯做iPhone手機的時候是沒有搞什么大數據的,他想得更多的是估計自己的需求,把1000首歌裝進口袋里就是iPad,iPad能夠打電話了就是iPhone了。所以,真正成功的產品我以為不是大數據的產物,而是能夠發現消費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其實很想要的那種東西,好產品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今天為什么說起《智取威虎山3D》和大數據這檔子事,是因為看到這電影票房剛剛破8億那天,制片方博納影業的于冬說了一句話:“別太迷信大數據。”
按照于冬的說法,“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迷信大數據,甚至很多電影人在根據市場數據‘定制’電影?!吨侨⊥⑸?D》這個項目從大數據的角度來講,根本不應該拍。但我們始終相信,電影創作是一件有靈魂的事,電影人也應該是一群有情懷的人,不能忘記我們進入這個行業的初心,結果再次證明能讓觀眾對華語電影保持信心的,只有好作品。”
這段話的后半段當然有于冬的宣傳意味,但是道理并沒有錯,電影這個東西是件藝術創作,所謂藝術創作的靈魂,總要有點想象力,拍出點你自己想不到但是看著過癮的內容,基本上就是替你做夢而已。如果要靠大數據,這個夢要怎么做?
話再說回來,今天拿《智取威虎山3D》當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大數據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奇,大數據預測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天氣預報是大數據處理,地震預報也是大數據處理,自然是如此,摻雜了人和社會更復雜的精神因素的領域更是如此。數據本身或許就有問題,數據的算法往往更有問題;所以,2008年的經濟危機沒有人用大數據計算出來,2014年至今的國際油價暴跌也沒有人用大數據預測準過。
最近一個很讓我驚訝的數據是,2014年中國的貿易總額只增長了2.3%。按照經驗,政府制定的目標如果說不能實現,那也不會相差太多,現在實際情況只能說明,目標已經很難控制,或者說是不再被控制。而這,又不是所謂的大數據可以預測得到的。
那么好了,馬上就要公布2014年全年的GDP數據了,這個經濟增長數據會不會也低于年初政府制定的年度目標呢?這又是大數據能回答的問題嗎?或許你的答案是,這還用得著大數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