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互聯網顛覆傳統產業有三種模式。第一是借鑒國外的成功模式。第二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第三種模式是以倒逼方式,迫使傳統產業建立新秩序。
互聯網顛覆一切的說法,如今已傳遍大江南北。互聯網有許多勵志故事,也有很多死在沙灘上的先烈。有意思的是:很多企業做同一件事情,時機把握得好就飛黃騰達,時機把握不好就尸骨無存。所以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時機問題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比如互聯網金融,現在連總理都表態,希望這種力量能倒推傳統金融的改革。可在幾年前,這種行為還屬于非法集資,是被打擊的對象。類似的互聯網創新舉不勝舉,而細想之下,也總結出互聯網顛覆傳統產業的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借鑒國外的成功模式。這種模式誕生在互聯網的初創期,百度學Google,淘寶學eBay,微博學Twitter,微信學Facebook,這些超級成功的互聯網應用,都有國外某大牛互聯網業務的影子。
有人認為,國內互聯網公司的興起,從某種程度來說要感謝那堵墻,在隔離國外互聯網業務進入中國的同時,幫助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靠模仿起家。借鑒成熟模式能降低創新風險,中國互聯網企業迅速成長了起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并不是完全照搬,他們無一不在中國特色方面下足了功夫,使得中國的互聯網業務,更切合國內的使用習慣和消費特征,甚至于有了走出去的能力。
第二種模式,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這類互聯網企業的創新之路是自己探索出來的,因此更值得欽佩。當他們的創業歷程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的業務模式和生長方式并不為大家看好,比如360提供免費殺毒、小米的低價手機、京東的低價政策,都曾被罵得好慘。可是最終熬了過來,擊敗了眾多明的暗的競爭對手,終于成為互聯網大佬。
在互聯網思維被泛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對這些企業的成功之路進行復盤和反思,去體會真正的互聯網創新給我們帶來的變化。而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功虧一簣的企業,或者短命的成功者。如今一波又一波的創業者,應該對先行者的真實案例充分了解、學習和借鑒,一味地對他們唱衰或吹捧,都是不負責任的。
很多傳統企業。比如華為、格力、蘇寧等,也屬于這種模式,在借助互聯網思維和創新競爭進行艱難的轉型。曾經的行業大佬,面對新的競爭環境,需要進行自我調整,這遠比新興企業困難得多。在被別人顛覆之前,先顛覆自己,即使決策者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是否真能浴火重生,既要靠命,也要看運。
第三種模式非常有趣,他的核心是互聯網圈一個新的時髦詞:“倒逼”。
傳統行業有所謂的圈子,往往是水潑不進針扎不透,既定的游戲規則嚴謹、完整,即使存在競爭,也是圈子里幾個玩家的內部游戲。新進入者無從下手,外行人更是玩不轉。而互聯網與生俱來的顛覆性、叛逆性,可以從全新的視角,破壞既有的規則,建立新的秩序。這種“降維攻擊”能讓傳統的圈子無所適從。
國內的管制模式里,人治的成分更多些,因此哪些領域可以顛覆、哪些行業允許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控的。行政管理起不到的作用,互聯網創新可以達到目的,那么政府不干預,新興企業就可能建立起新的游戲規則;反之,如果某個領域現行的游戲規則被認可,當被互聯網思維或者創新企業沖擊時,那么創新就可能因為行政干預而鎩羽而歸。
因此,互聯網創新或成為借力洗牌的工具,用來改變那些根深蒂固,鐵板一塊的傳統領域。如果有企業把握住了這樣的機會,會驚喜地發現:互聯網創新不會被壓制,反而是競爭對手受到傳統的管制政策限制,動憚不得。
不過,享受這種“優待”的企業,對自己也要有理性的認識,作為工具,隨時可能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勇創新、知進退,方是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