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抄襲,百家某作者賬號被注銷;因為抄襲,某微信公眾號月入百萬。“抄襲”現象已經泛濫于各個互聯網平臺與細分領域,并成為中國互聯網20年一個長盛不衰、屢禁不止的獨有現象。
抄襲在微信平臺的繁榮,起源于網站與微博時代
在pc網站時代,有一種典型的流量盈利模式:建設一大批垃圾站,使用采集器自動采集內容,通過適當的seo引流,然后投放google或百度廣告來獲利。可能一個站點的收入不多,但是n個站點的收入加起來就不少了。
在微博時代,90%的草根微博大號(與名人大號相對應)集中在語錄號之上,你會發現這些草根號的粉絲最少都是50萬起,每十分鐘就會發一條心靈雞湯,然后該心靈雞湯動輒轉發上千條;你辛辛苦苦寫一段原創文字,一天過去了就一個轉發,點開一看還是自己的朋友。因為足夠多的粉絲和足夠旺的人氣,草根大號通過雞湯獲取關注,再通過商業性廣告而變現,這是一條完整的生態鏈。
如果你不甘心,嘗試復制大號們發的內容到搜索引擎上驗證,會發現每一條微博都被大量轉發過了。不論是網站采集,還是微博上的心靈雞湯,從本質上來說并不產生價值,而是在創造信息垃圾;大號們依靠抄襲大量獲利,原創者黯然離去,長此以往平臺的價值被破壞,也就離死不遠了。
平臺政策遏制抄襲行為,偽原裝尚無應對方法
隨著移動時代的到來以及微博的衰落,采集站和草根微博們又轉移到微信平臺,并進行了適當的“進化”,目前最常見的抄襲有兩種:
一是直接連你的名字都抄襲和搶注了。比方說,在搜狗微信搜索“創業邦”,有9個通過認證的公眾號,而和“創業邦”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多達118個。從《創業邦》雜志的角度,這9個認證公眾號和118個未認證公眾號是否侵權呢?恰恰相反,某些公眾號通過注冊公司、購買商標的方式,已經成功的洗白了。(關于商標搶注這一塊,從嘀嘀打車到滴滴打車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二是抄襲你的文章,要么是直接復制過來,改掉作者和出處,留上自己公眾號的名稱;要么是摘取你文章的一部分,然后加上頭尾,經過“加工”后的文章就不再是抄襲,但也不是原創,而是“偽原創”。搜索《寧肯坐在寶馬車里哭》這篇文章,有多達59805條結果,這原本是一條天涯火熱的帖子,但是搬到微信公眾平臺上,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版本,從本質上來說,也都是抄襲與“偽原創”。
因為抄襲,百家某作者賬號被注銷;因為抄襲,某微信公眾號月入百萬。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抄襲與被抄襲都很常見,而平臺對抄襲的應對政策,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平臺是良性發展,還是逐漸水化。從平臺角度來說,抄襲是在人為制造信息垃圾,本身并不創造價值,應該堅決予以打擊,只是偽原創并無好的應對方法;從用戶來說,微信公眾號多達幾百萬,用戶能每天收聽和收看的最多不超過5個,如果平臺方不遏制抄襲、保護原創,那么大量有價值的、有的微信公眾號必然被淹沒在抄襲的海洋中。
邏輯思維并非只有一個,原創價值終將回歸
與抄襲相對應的原創微信公眾號,是否就失去價值了呢?目前擺在原創類公眾號面前有幾個選擇:
1、選擇抄襲還是原創。要么學別人抄襲,輕輕松松就能收獲大量人氣和獲取不菲收入,要么就得苦哈哈的做原創內容,然后被抄襲、維權無門,然后被迫放棄更新;
2、選擇原創+編輯。擁有原創能力的公眾號并不多,但是擁有編輯能力的公眾號卻很多,例如“書摘”類微信公眾賬號,從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精選和摘錄一段話發給讀者,并加以點評和分析,這不屬于抄襲,而屬于價值內容的再挖掘;
3、選擇原創+社群。邏輯思維并不是只有一個,如果沒有能力像老羅一樣建立強大的后方團隊,就從自己的初始粉絲中選拔一些熱心讀者來加入,大家一起做選題、制作原創內容。這種無制度約束、無公司形式的組織很可能成為未來10年主流的工作形式。
在前不久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小馬哥演講提到了連接,但最后5分鐘一直在講“知識產權”(IP)。人人都知道中國是世界工廠,大量制造廉價貨物;但人們不知道中國還是信息工廠,大量制造信息垃圾;隨著平臺政策的改變,或許那些勤勤懇懇做原創內容的人們,會獲得眷顧。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除了不擇手段去追求財富之外,也應該追求一些別的東西,比方說,真正的創新、發明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