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神秘的人工智能開始走向大眾視野。蘋果Siri、百度語音助手等各種助手的出現使用戶初步認識到人工智能的有趣和便捷,但受限于技術瓶頸,助手提供的智能服務并不智能,加上用戶習慣并未養成,人工智能的普及始終未走上快車道。
邁入今年,人工智能以更成熟的服務和傳播方式呈現給用戶。微軟小冰在微信、微博等社會化平臺說學逗唱,瞬間引爆人工智能,盡管小冰慘遭微信官方驅逐,微博短暫逗樂用戶而非提供實質服務,小冰仍為人工智能的普及作出貢獻。而近期小冰與京東展開合作,意味著小冰在電商等多元化場景的探索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工智能被譽為21世紀世界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微軟、IBM、谷歌等國外巨頭積極布局,也在國內互聯網公司和創業者中引起巨大反響。今年5月,百度挖來“谷歌大腦”負責人吳恩達,全面領導百度研究院,規劃百度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的開展,尤其是百度大腦計劃。
在人工智能的大舞臺上,除了巨頭進擊,中小創業者也躍躍欲試,圖靈機器人就是典型。在與圖靈創始人俞志晨深度交流后,使我對陌生的人工智能建立了幾點認識。(本文不涉及圖靈具體業務)
不個性不智能
俞志晨認為,一個真正的智能化機器人一定具備個性化屬性,即機器人為用戶推薦聊天、問答等個性化內容,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同時,他認為隨著服務和功能的完善,機器人個性化屬性將得到加深。
在我看來,既然走智能平臺之路,就必須做到以下兩點:一、通過向開發者開放免費的API接口,方便導入后臺數據庫,比如實現客服、問答等功能就需要大數據的支持;二、平臺具備自我學習能力,不斷完善信息和豐富數據庫。
人工智能的本質就是機器自學習的過程。機器如何在沒有人工干預的前提下進行自學習?俞志晨坦言,機器學習包括兩大模塊:一是數據來源,即大數據;二是數據處理方式,即機器學習算法,機器在自學習過程中兩大模塊同時運行。
他進一步解釋道,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研究中的全新領域,主要為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它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比如聲音、圖像。深度學習能增強機器學習的能力,整個機理得到大幅改進。
人工智能大顛覆
《奇點臨近》作者庫茲韋爾曾大膽預言,21世紀中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將超過人類智能總和。這一論斷在科技行業引起廣泛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也有人持觀望態度。但在俞志晨看來,人工智能一旦做成,將對現有移動互聯網產品商業模式產生巨大的顛覆,甚至很多移動互聯網、互聯網產品將不復存在。
想象一個場景:當你想買手機,以往是通過朋友介紹或在各大電商網站比參數、比價格,選購成本較高,還不能完全確定是最佳選擇。如何迅速篩選出你想要的手機?
答案是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遠未到達成熟的地步,以購物為例,它的進化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輔助性決策,意味著只簡單提供建議而不能確保被用戶采納,二是依賴性決策,隨著技術向前推進,數據不斷積累,用戶對機器人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用戶只要調出購物服務,機器就能呈現最優方案,用戶消費行為將發生巨大改變,逐漸成為用戶值得信賴的貼身伴侶。
放眼未來,人工智能將對互聯網產品重構和變革起推動作用。理由如下:懶惰是人類的本性,PPTV CEO陶闖曾直言互聯網用戶兩大特征是“貪婪和懶惰”,互聯網產品也極力在“懶惰”上做文章,試圖吸引用戶關注和提升活躍度。人工智能的到來,將改變現有的購物、聊天和通信方式,甚至對社交產生沖擊。
比如閱讀,用戶均希望內容個性化定制,朋友圈主要呈現朋友推薦而并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基于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的人工智能能實現精準推薦,用戶對朋友圈的依賴也將減弱。
人工作智能的坑
暢想歸暢想,還是要回到現實,人工智能發展稍有不慎,將掉進坑里。俞志晨認為,大公司砸重金建研究院做長期研究,容易陷入理想化的境地,也就是打造一個大一統的平臺,借此解決行業的所有問題,但現實是一些基礎的問題還沒得到解決。
比如計算機誕生已有68年,人工智能程序仍運行在馮諾依曼模型上,馮諾依曼模型是程序存儲,主要通過二進制形式進行運算,用它來模擬人工存在較大瓶頸,模擬不出情感、道德等人類特有特征,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基于生物計算機去變革,這是人工智能演化必經的基礎性變革。
這種基礎性變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層,二是應用服務層。通過技術的進步和數據的積累,兩部分同步發生變化,帶動數據和算法的競爭和突破。
從產品層面分析,人工智能主要是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前期通過一些特色功能吸引用戶,比如聊天,用戶新鮮勁過后,如何提供優質服務和呈現形式來留住用戶,值得從業者深思,畢竟小冰微博爆紅后立刻銷聲匿跡還猶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