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懷揣著使用率極高、形成了巨額資金池的支付寶,蘋果擁有Apple Pay模式的移動支付,阿里和蘋果眉來眼去讓人產生了無限遐想。
不過,所有想象的基石,還得從Apple Pay模式的巨大“能量”說起。
很多人認為TouchID指紋識別、Token令牌映射信用卡信息、Token令牌安全傳輸和還原機制,這些牛逼閃閃、極大地提升了移動支付安全性的新技術,是Apple Pay模式擁有巨大優勢的原因。這些僅僅是手段罷了。真正重要的問題:消費者獲得了賒賬的支付便利,信用卡組織、銀行、商戶各自從刷卡手續費中分得了一杯羹,它們已經組成了一個閉環的支付生態,為什么還會接受一個新成員闖進來分一杯羹?
凡合作,基礎必然是利益。對于消費者,Apple Pay帶來了這些: 超高的安全性。現金的風險在于假鈔,刷卡的風險在于盜卡,Apple Pay是移動支付,本質上是將信用卡虛擬化到手機上的網絡支付,主要的風險在于賬戶盜用。Apple Pay相比之前的網絡支付方案,賬戶鑒識方式從“賬號+密碼”變為“Token令牌+指紋”,盜用的難度更大,安全性更高。之前黑客通過網絡釣魚攻擊可以竊取賬戶信息,Apple Pay則將指紋簽名和信用卡信息以硬件加密形式保留在設備本地,盜竊云端數據沒有任何意義,而破解設備端獲得賬戶信息從目前看幾乎不可能(需要TouchID指紋信息和還原設備存儲的Token令牌信息,一個是ARM芯片級加密,一個是NFC芯片加密+Token網絡匹配加密)。綜合來看,Apple Pay是目前安全性最高的網絡支付方案。
支付更便捷。沒有Apple Pay之前,手機是移動上網和通信工具,信用卡是信用卡,出門前兩者你都得帶。現在只需一部集成了信用卡功用的手機,iPhone,明顯更方便了。Apple Pay不僅是節省了攜帶幾張實物卡,避免了信用卡遺失和被盜刷的風險,整個移動支付流程還相當快:從褲兜里或挎包里掏出手機,無需打開特定應用直接靠近POS機,手機會自動彈出支付界面,手指放在Home鍵停留1秒左右,支付就完成了。相比信用卡,從包里翻出來——刷卡——輸入密碼——簽名,只快不慢;對比其他的移動線下支付,比如超聲波、二維碼掃碼支付就更快了。
不過,光是支付更安全、更便捷、體驗更好,讓消費者受益,就可以改變業已形成的支付體系嗎?恐怕還不夠。Apple Pay要闖進來,最少得保證對支付鏈條上每個參與者都是“無害的”,而觸動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必然得回報以更大的預期收益。蘋果與信用卡組織、與終端POS機商戶的談判籌碼,是巨量且優質的iPhone用戶,以及極低的Apple Pay移動支付實現成本:POS機原本就有NFC功能,終端商戶沒有新增任何成本。映射信用卡信息,執行Token令牌匹配機制服務器,接入信用卡網絡,與技術改造相關,成本不是關鍵而是方案難度,大部分已由蘋果自己搞定,銀行和信用卡組織沒花什么力氣。
現在明白為什么Apple Pay模式的移動支付一經推出就顯現出巨大優勢:Apple Pay沒有顛覆原有的支付鏈條,而是盡量保持原有形態的情況下,新增一個環節(即蘋果)來強化這個鏈條,盡可能讓鏈條上每個參與者獲取比原先更大的收益。
當然,即使是這樣,美國也有諸如連鎖藥店 Rite Aid、零售藥店巨頭 CVS 、11萬線下門店加盟的零售商組織 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MCX)主動拒絕Apple Pay,它們妄圖研發自主支付系統,獨占移動支付的細分市場收益。相比蘋果,它們是否有能力獨立建立一個安全且便捷的支付體系,還要重新打通整個支付鏈條的其它環節,可能性恐怕很小。一旦嘗試失敗,或者收益還比不上接受Apple Pay模式,它們一定還會乖乖地回到談判桌前。
蘋果一開始并沒有把專注點放在攫取控制權、最大化自身收益上,反而更關心提升消費者的支付體驗,以及支付鏈條的其它參與者能否能獲取更大的利益,這才賦予了Apple Pay摧枯拉朽的能力。從消費者、到商家、信用卡組織、銀行,都沒有理由不對Apple Pay敞開懷抱。
對比之下,國內互聯網公司推廣移動支付,與其“標新立異”采用聲紋支付、二維碼掃碼等技術來確立“自己的新標準”,花重金重塑一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封閉支付鏈條,還不如好好學學蘋果Apple Pay的模式。技術差一點不要緊,推動EMVCo新標準、將Token驗證服務器接入支付網絡也非必須,關鍵還是得學會給別人降低成本,想方設法為對方帶來收益,你才可能擠進一個過時、固化、壟斷、甚至是腐朽的封閉圈子。馬云之前做淘寶做支付寶,讓政府少收了稅,讓銀行吸收的存款減少,不照樣做起來了。政策層繞不開那是因為你只讓別人看到了風險。與此同理,顛覆“支付”,一步到位不現實,先讓舊勢力吸納自己,曲線救國才真正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