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專欄作家Jeff Sommer近日撰文指出,“iPhone鈴音一響,全球經濟都在聆聽。”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表示:iPhone的影響力已經超過預估,而在整個經濟生態鏈中,依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iPhone的銷售金額已經在美國GDP的總量中占據了約0.25%到0.33%左右的份額。
不是數據擺在眼前,普通手機用戶很難想象一部手機對于一個國家的GDP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從金融的角度上來看,iPhone的銷售以及其巨大的利潤空間,在金融市場創造了相當的傳奇。從《紐約時報》披露的蘋果上交SEC的報告顯示,蘋果各款手機的銷售均價在603美金左右,約合3800元人民幣。這個價格跟蘋果在美國廣告中標示的199美金的價格有很大的出入,而事實上隱藏在運營商的合約條款中,而iPhone的非合約機的零售價格應從649美金起,折合人民幣4100元左右,新出的大屏手機或是更高配置的,價格會更高。相比蘋果手機的成本造價大約只有200美金,折合人民幣1300元左右,蘋果手機的利潤是相當豐厚的。當然造價成本尚不包括研發和營銷和倉儲等,不過2013年全年蘋果的收入達1740億美元,利潤也有370億美元。坊間也傳言銷售一部iPhone的利潤基本上是iPad的兩倍之多,iPhone的利潤率大約在50%??紤]到上個季度,iPhone全球3900萬的銷售業績,其利潤占整個蘋果收入利潤的60%-70%。
蘋果公司的零售店成為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一景
蘋果公司自身的營業和股市表現,即便在大盤暴跌的情況下也依然相對堅挺。蘋果在標準普爾指數權重中占比3.5%,而今年以來,根據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的計算蘋果占標準普爾500指數上升中貢獻了18%。根據美國商務部上個月的報告顯示,消費者用品和電子商品的銷售上升了3.4%,而服裝的銷售直接下降了1.2%。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開玩笑的說,“人們購買蘋果更傾向于其象征性的意義,而并非實體;現在人們買衣服的熱情都沒有那么高了。” 高盛銀行的數據顯示iPhone上市之后對于主要經銷商的銷售刺激作用如下:
除了蘋果自身的銷售利潤和在股票市場的表現,其與美國大多數人的生活也密不可分。蘋果是美國乃至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比很多國家的GDP都要高,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在用蘋果,也不是每個人都在買蘋果的股票,但是就算自己覺得自己跟蘋果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人,他們的401K等養老基金里,大部分的共同基金都或多或少的持有了部分蘋果的股票。 蘋果對于美國經濟體的滲透可見一斑。
這個還不算蘋果在進出口貿易上,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根據《金融時報》的數據分析顯示:以iPhone 6為例,iPhone 6上市后,直接增加了中國大陸每月出口增長的1%,而對臺灣的外貿出口8月到10月增加了2%。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呢?中國大陸和臺灣2014年第二季度增長大概只有4.9%和4.4%。彭博社的新聞報道說,到9月21日,中國海關已經出口622萬最新的iPhone。
因為iPhone 6銷售火爆,蘋果將在美國和全球新建零售店
美國的蘋果零售店員工大約有43000人,根據RetailSails的數據,蘋果每平方英尺銷售額為5647美元,高于其他任何的商店。蘋果400家零售商店一個季度就能為蘋果帶來了近70億美元的收入。去年,每個季度近乎1億的用戶會在蘋果商店購物,這意味著每家美國商店每周的顧客多達1.8萬。而蘋果還在不斷新建零售店,能夠促進當地的就業率和稅收也是各地政府歡迎的。
蘋果公司已經和沃爾瑪、星巴克一樣滲透到美國人民的生活中,其銷售業績和股票價值牽動著每個人的生活,而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創新公司的盈利支撐著美國經濟的復蘇。一個產品、一個公司的表現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的影響如此之大,也難怪《福布斯》專欄作家Tim Warstall說,“是時候好好討好硅谷的那些高科技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