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阿里成了并購市場最耀眼的明星,其并購和投資的公司跟目前阿里業務的關聯性不強,有些甚至八竿子打不著,讓業內人士大呼看不懂,阿里究竟要干什么?
很多人都認為阿里是在IPO之前造概念,讓發展前景擁有足夠的想象力,所以手持現金瘋狂投資。以馬云的精明,不會為了短期的市值或融資去耗費五六十億美元,從阿里和馬云個人的投資看,以阿里的主營業務為核心做關聯比較,投資項目基本分為三類,以下一一分述之。
電商平臺大本營“進補”
阿里集團的主營業務是電子商務開放平臺,包括純線上交易和線下交易的電子化。阿里一直在摸索大數據的應用和零售O2O的商業模式,所以阿里并購了高德地圖,為O2O業務打好基礎。他們自己運營的餐飲O2O軟件淘點點,以及入股快的打車,入股銀泰商業,都是進行線下零售O2O的模式探索。
隨著京東的崛起,阿里一直在強化自己物流的短板。入股海爾日日順,使得天貓上大件商品的配送成為可能,又入股了新加坡郵政,這是阿里全球化的標志,利用新加坡在東南亞的物流網絡,培養當地的消費群,快速清關和配送。阿里投資的菜鳥網絡拉上了馬云的好友沈國軍和國內快遞公司的老大們,想打造成能夠實現24小時終端配送能力的第四方物流平臺。
國內醫藥市場有上萬億元的規模,受國家政策壁壘影響,醫藥電商整體規模偏小,天貓醫藥館也不過才幾十億元銷售額。但醫藥“蛋糕”一直被馬云看重,所以阿里控股了中信21世紀,更名為阿里健康。中信21世紀是負責藥品監管碼的第三方平臺,也擁有藥監局頒發的醫藥電商交易平臺資格證,即所謂A照,阿里健康未來會加緊醫藥電商化的進程。
通過O2O、大物流和醫藥領域的布局,阿里彌補了自身電商平臺的不足,為未來進軍新業務領域和國際化打下了基礎。
向互聯網終端滲透
目前國內的互聯網版圖中,所謂BAT(即百度、阿里、騰訊)形成了三座高峰,百度和騰訊始終以純互聯網業務為主,包括搜索、IM、視頻、游戲等等。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純互聯網業務的格局也在變化,例如視頻、IM、手游等發展迅猛,騰訊開始憑借微信的優勢反攻阿里,入股了京東和大眾點評,將其移動業務跟微信融合,這讓馬云開始重視純互聯網業務,推出來往應對微信的挑戰,但是效果不佳。
阿里并購了UC作為移動平臺,UC有足夠的用戶群和流量,可以將其作為核心整合相關互聯網業務。為了加大視頻和娛樂業務,馬云個人入股了華數傳媒。華數是國內領先的數字電視運營商,有幾千萬家庭使用,這讓阿里具備了電視終端的滲透能力。阿里又投資了文化中國,更名為阿里影視,讓阿里具備了自主娛樂內容加工能力。
最后阿里入股了優酷土豆,利用其線上播放平臺和資源,使得自身娛樂加工內容有了更強的傳播和展示能力。
通過阿里影視(內容加工)、華數傳媒(終端數字電視運營平臺)和優酷土豆,阿里已經具備了線上娛樂從加工到播放的完整鏈條,加上UC在移動端的影響力,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線上娛樂生態系統。
阿里還投資了美國在線教育TutorGroup和社交視頻網站Tango,為將來業務滲透到國外,跟阿里現有互聯網業務融合做準備。
業務版圖廣覆蓋
為了讓阿里數據和云業務有更大的發展,馬云個人入股了恒生電子。這是一家金融IT產品服務商,擁有銀行、證券、基金、信托、保險和期貨在內的所有IT服務牌照。馬云一直想打造金融云,去年就推出過“聚寶盆”計劃,想為金融行業提供云服務,現在來看不是技術有多難,而是涉及太多的關鍵數據,金融機構愿不愿意開放給阿里是個很大的問題。畢竟阿里是天弘基金的大股東,又拿到了銀行牌照,跟其他基金和銀行成了競爭對手。
最令人奇怪的是,阿里成了恒大足球俱樂部的大股東,這也是阿里眾多投資中最讓人看不懂的,唯一的解釋是阿里靠恒大足球來打廣告,提高曝光率。畢竟恒大足球成為國內職業足球的標桿,又在亞洲具有一定影響力,可以為阿里的國際化服務。
阿里兩年前的業務非常單一,核心是電商開放平臺和大數據的建設。短短兩年時間,阿里通過眼花繚亂的投資并購,將業務版圖迅速擴大,甚至拓展到了金融云、O2O、視頻、影視、教育、零售、物流和醫藥等十幾個不同的業務領域。
戰略投資需要系統整合
現在阿里的問題是,短期內缺乏對各業務模塊的系統整合,現有業務與投資項目的關聯度也不大。所以至少在近幾年,阿里更像一個戰略投資者,未來要在不同的業務之間形成黏合力,取決于阿里是否有能力在自營核心業務上進行創新,出現一個個業務延伸點,將投資業務打通,形成跟原有業務的良性互動。
目前看來,實現這一點,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