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6月10日訊
在不久前一則央視報道中,曝光了一些高校與運營商合作,通過“一人一賬號”的方式限制學生上網,再迫使學生辦理電信業務并收取提成的問題,引發不少關注與爭議。事實上,“一人一賬號”的校園網“戰爭”由來已久,學校難管理、學生不理解,一方拿出政策規定言之鑿鑿、另一方卻是暴力破解追求“上網自由”。
據調查,許多采用“一人一賬號”的高校,多在校園網使用制度中寫明,這項規定來自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意見》、《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以及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也就是公安部第82號令,這些規定中都強調了上網行為的實名制,及可追查、可審計的重要性。
對此,記者采訪了在校園網建設上有著多年經驗的銳捷網絡企業網高教和職教行業總監方洋,他談到:“一人一賬號”的提法來源于網絡實名相關的規定,這看起來與學生用不同設備上網形成了矛盾,但如果學生采用正確的代理方式,其實可以在不影響IP地址日志審計工作的前提下,讓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三件套“同時上網。此前不少人對于新聞報道事件中涉及的概念問題、技術問題并不清晰,把“賬號共享”和“一人一賬號多終端使用”混為一談。
據方洋介紹,“賬號共享”是指多個人使用一個人的賬戶,在管理上的結果,就是所有的日志審計及管理都定位到被共享的這個賬戶,若B用A共享的賬戶上網,發表反動言論、做非法行為、管理時是會定位到A,由A來承擔責任。而“一人一賬號多終端使用”,是指A學生用自己的賬號,在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來上網,責任由A自己承擔。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在央視報道 “一人一賬號”事件之前,許多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或采用賬號破解的方式,或者采用一些免費Wi-Fi產品來解決不同設備共享網絡的問題,而這種操作實際上對于其他技術稍差的學生來說并不公平。真實的源IP地址被非法NAT設備給替換了,所以在學校的網關設備上也無法檢測到真實的源IP,當發生網絡安全事件以后,也就無法通過技術手段定位到人,或者“定錯人”,給學校的管理帶來障礙,也就形成了上述報道中的矛盾。那么,有沒有讓校方和學生都能接受的方式呢?
方洋表示:NAT技術用于解決互聯網地址不足的問題,應用十分普遍,所以在部署NAT以后,學校就需要在校園網的出口網關處同時部署上網日志審計設備,其功能就是記錄NAT之前的IP 地址,以便定位到人。另外,許多高校用戶都在使用“銳捷客戶端+小銳Wi-Fi+小銳助手”的方式,在符合上網實名規定的基礎上,實現了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同時上網的問題。
通過某高校宿舍實地測試,記者發現,在電腦上,安裝銳捷客戶端同時,還可以添加Wi-Fi熱點功能,也叫“小銳Wi-Fi”,然后把“小銳助手”這個APP程序安裝到手機即可。在學校開啟了客戶端防代理情況下,小銳Wi-Fi支持限定1個代理,而在未開啟客戶端代理情況下,小銳Wi-Fi支持不限定代理數量。另外,小銳助手可以控制移動終端聯網、斷網、拉黑、重啟電腦、關閉電腦、重啟小銳Wi-Fi等功能,方便用戶隨時使用移動終端上網,實現了三套設備在網絡上的自由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