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2012年住建部啟動智慧城市試點以來,已經有500多個城市啟動了智慧城市建設,上千家國內外科技型公司宣稱自己參與到了智慧城市建設中來,但真正全局性、系統性的智慧城市項目,或者說真正能夠落地的智慧城市項目在筆者看來真的是屈指可數。
智慧城市 城市的有機生命體
這些年,筆者跟著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腳步到過很多城市,考察過很多全球“智慧城市”的樣本,也曾經試著給“智慧城市”下過定義,但最終發現,所有冷冰冰的定義,都不足之說明智慧城市。有人說智慧城市體現的是智慧,有人說智慧城市重在頂層設計,還有人說智慧城市的難點是解決復雜系統和數據孤島,更有人說智慧城市是創新一種新型城市的服務模式。筆者的觀點是:上述認識都正確,但不是全貌。
呼吸過哥本哈根世間最純潔的空氣,感受過阿姆斯特丹最便利的公共交通,穿過維也納的城市文明,當筆者駐足在巴塞羅那這一以陽光、建筑和熱鬧的街道舉世聞名的國際化大都市,聽著華為企業 BG 總裁閻力大的演講,忽然領略到:所謂的智慧城市,它是一個城市的有機生命體,不應該只是一座冷冰冰的,用各種信息與通信技術累積起來的一座所謂的科技之城,這座城市,應該具有這座城市特有的“生命軌跡”,這種軌跡將貫穿著一座智慧城市建設的始終,并一同成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智慧城市 找準城市獨有的生命軌跡
連續幾年位居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榜首的哥本哈根,其“生命軌跡”在綠色。哥本哈根是世界上人均碳足跡最低(人均少于兩噸)的城市,也有超越世界上任何主要城市的最積極的減碳計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哥本哈根“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能源、建筑以及交流,通過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制定綠色建筑標準和增加交通方式等促進綠色低碳目標的實現。哥本哈根自行車的普及率達到40%,通過發展配備了傳感器的智能自行車,不僅為騎車人提供數據信息,還可以給政府有關部門搜集匯集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的公開數據。
阿姆斯特丹的“生命軌跡”則在于開放。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計劃是個公共事業市場化機制,它致力于將城市用作一個開放資訊的大型試驗場所,最終為所有居民及游客發展出新的交通解決方案,同時提高生活質量。這個計劃已經支持了40多個智慧城市,涵蓋范圍從智能停車到居家能源與智慧電網的整合都有。例如:阿姆斯特丹每天都會有上萬輛自行車停靠在毗鄰中央火車站的任何一個可被找到的地方,67%的短途交通靠騎自行車或步行完成。
維也納的“生命軌跡”在精細。維也納長期以來就以擁有高品質的生活而著稱,但它并未因此而松懈下來。維也納擁有為數眾多的智慧城市活動,目前全城范圍內正在實施的智慧城市計劃達到100多個,比如:“市民太陽能發電廠”計劃的目標是至2030年有50%的能源可從再生物中獲得,維也納政府與當地能源供應商合作,采用群眾籌款模式,個體公民可以藉此購買半個或者一個金屬板,且保證每年可回收3.1%的投資。
巴塞羅那的“生命軌跡”在強化。最近幾年,巴塞羅那出臺了創建智慧城市的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方案,而且,一年一度的“智慧城市世界博覽會”這一全球性的活動,為這一城市刻上了“智慧城市”的深刻烙印。巴塞羅那測試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用以減少噪音、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甚至管理廢棄物。巴塞羅那的22創新區也是智慧城市計劃和企業創新的結合,給人極深印象。
中國目前也涌現出一批智慧城市樣板工程,其中深圳龍崗區的智慧城市建設給筆者留下較深印象,深圳龍崗的“生命軌跡”在精簡。龍崗的“一窗式行政審批服務平臺” 實現了“一窗惠民生”,能集中處理各個窗口、不同審批環節的工作,一旦發現業務辦理存在問題,系統就會自動提醒相關審批部門,同時推送到業務監督員界面進行人工核對和跟進監督。此外,網上辦事大廳、移動APP、微信等多渠道辦事通道,以及排隊叫號、智慧引導、自助服務、視頻監控等智能化終端設備的引入,更是為龍崗居民創造出了如影隨形、全程智能化的服務體驗。
智慧城市 重視神經系統
我們看到,城市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島,且不同部門間有厚重的“部門壁壘墻”,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到200多個不同的領域,需要有行業應用、城市運營、產品、集成等不同公司的共同參與,所以,智慧城市建設不是一個工程,而是一個過程,是要持續升級、演進的,這種升級與演進形成了智慧城市有機生命體的智慧,但每一個智慧城市在找準自身城市獨有的生命軌跡時,應重視自己的神經系統建設。
在剛剛過去的在巴塞羅那舉辦的“智慧城市世界博覽會”上,華為企業 BG 總裁閻力大在致辭中的觀點讓筆者深以為同。閻力大說:“智慧城市應當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通過大腦、神經系統與體內各個器官的協同,不斷認知并改善物理世界。智慧城市要不斷生長,需要有生命力的平臺像土壤一樣去培育它。”
因此,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首先就是要建設城市的神經系統。通過各種終端、傳感構成神經元,實現萬物感知;進一步通過物聯網構建城市的周圍神經系統,實現萬物互聯,最終通過建設智慧城市運營中心(IOC)構建城市的中樞神經,也就是城市的大腦,實現萬物智能。
華為企業 BG 總裁閻力大做開場致辭
華為智慧城市的神經系統
閻力大在接受企業網D1Net記者采訪時表示:“華為正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完備的智慧城市神經系統。華為能協同超寬帶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設施和技術,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同時,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擁有2700多個合作伙伴和全球交付能力,能將成熟的全球最佳實踐與本地合作伙伴的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促進本地化生態系統的發展。”
華為對于深圳龍崗智慧城市的探索案例的確值得研究,在這個案例中,華為提出了“一云二網三平臺”的智慧城市整體架構,“一云”即云數據中心;“二網”即城市通信網和城市物聯網;“三平臺”包括:ICT能力開放平臺、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業務應用使能平臺。
上述架構具有以下特點:平臺是開放的,有生命力,而不是一個固化的、封閉的,它能夠不斷接納越來越多的應用在上面生長。這就像生命,開放,有生命力,有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基因。
筆者小結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起步并不算早,也走過不少彎路,從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單個項目的建設,到一個城市的政務、交通、醫療、教育、民生等所有環節的打通,從把它看成一個個冷冰冰的項目,到 “生命有機體”建設的感悟與認知,這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大跨步。
只有認知到智慧城市建設是有生命的,并找準適合自身城市發展的生命軌跡,完善神經系統,才能將智慧城市建設真正落地,真正建設成民眾喜歡并熱愛的城市。因為,城市并不需要一大堆一大堆的傳感器,一個又一個的攝像監控,我們希望的,仍然是哥本哈根的純凈空氣,阿姆斯特丹的便利交通,維也納的城市文明,巴塞羅那的陽光以及深圳龍崗的便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