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要耗費外匯2000億美元,超過了原油,成為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國外品牌操作系統占據國內90%以上的市場;國產數據庫所占市場份額不到5%……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中國IT產業發展報告(2013-201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關鍵信息技術和核心產品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支撐能力比較薄弱,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同時,IT領域的知識產權競爭卻日益激烈,2013年上半年美國針對中國的“337調查”高達10起,居涉案國之首。
國內企業如何突破外國IT企業的知識產權壁壘?
我國IT核心技術堪憂
報告指出,2013年,我國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熱點領域發展迅猛。據統計,2013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3G用戶達4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6億,國產品牌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近80%,為孕育世界級企業提供了肥沃土壤。但其中的手機芯片,卻只有3%是國產的。
不僅巨大的商業利益被國外廠商拿走,2013年曝光的美國“棱鏡門”事件、華為公司總部服務器被美國國家安全局入侵監控等事件還提醒我們,核心技術匱乏,給我國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
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副會長、國家“863”計劃先進計算主題專家組專家王恩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IT產業起步晚,尤其在高端領域,基本上被歐美企業壟斷。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整個產業鏈對中國企業是封閉的,所以,中國IT企業面臨的技術壁壘很多。
練好內功是突破國外技術壁壘的關鍵
我國IT技術基礎薄弱,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可以后發趕超。在我國IT技術和產業形成過程中,政府可以借助有形之手推動國產企業間的聯合整合。
王恩東說:“比如,2013年,在工信部和銀監會的大力支持下,浪潮主導成立了國產主機系統產業聯盟,成員涵蓋了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產業關鍵環節,初步建立了主機產業生態系統。目前聯盟成員數量已經從初始的23家發展到38家,進展喜人。”同時,專家指出,政府還可以利用采購的優勢和議價能力,引導國外企業加大對國內產品的應用支持。
盡管如此,練好內功,進行源頭創新,才是突破國外技術壁壘的關鍵。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有新的思路。
報告顯示,國外品牌操作系統占據中國超過9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一領域的自主創新大有可為。然而,今年2月,國內裝機量最大的國產操作系統紅旗linux的研發商—中科紅旗公司卻不得不宣布破產。接手這一國產操作系統研發的普華基礎軟件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亮說:“國產操作系統習慣仿照Windows的操作界面和操作習慣來開發,一直都不成功。而蘋果、安卓用全新的思路做系統,卻大獲成功,還改變了用戶的習慣。”
對此,網康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袁沈鋼也深有感觸。他表示,信息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內IT產業要充分市場化,以產品和用戶體驗為出發點,才能做大產業,做強產品。提供更容易使用、更有效,同時也更經濟的產品,這才是突破國外技術壁壘的關鍵。
互聯網創新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
短時間,國內IT企業的技術可能難以與國外巨頭并肩,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拼的不僅僅是技術。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說:“互聯網思維加速產業變革。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催化下,IT產業鏈上下游的壁壘被進一步打破,電信運營商、內容和應用服務商、設備制造商、終端廠商、軟件服務商等企業加速將自身業務向產業上下游延伸,圍繞自身優勢打造硬件、軟件、應用服務的一體化特色服務。比如,小米科技用互聯網方式涉足手機行業,短短三年內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而余額寶則在幾個月時間內聚集了4000億元的資金。”
數字中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李穎在發布報告時指出,IT骨干企業國際化和走出去也是打破國外企業IT技術壁壘的一大法寶。據統計,2013年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有1/10以上的企業通過收購或并購海外企業,提升本企業的國際影響力。比如,華為在營收規模上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商,聯想超越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