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AI正式進入安防產業開始,傳統安防企業就把自己標榜為“安防+AI”這一陣營,而AI企業則被標注為“AI+安防”的陣營。從傳統安防企業來說,AI企業如同外來入侵者一般,瘋狂的蠶食份額不多的安防市場,而一旦沉下心來看市場,安防企業也只能嘆息一句:如今的市場和技術變化太快……太快了。
與傳統安防企業不同的是,AI企業并不認同這一觀點,對于他們來說,AI進入安防領域更多的是順應時代和科技的發展,縱觀安防視頻監控這一細分領域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AI的進入并不是偶然!
在模擬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滲入,視頻監控系統由模擬時代進入數字時代;為了能看清大環境下的每一個人,視頻監控提供商逐漸提升視頻監控分辨率,從130萬像素逐漸提升到300萬、500萬等超高清攝像機,在此環境中,產生了海康、大華、宇視等龍頭企業;當安防企業解決了“看的見”、“看得清”這些問題后,如何“看得懂”成為當前安防企業的首要任務。
在這種需求下,傳統安防企業在數年前已經開始了人工智能的應用與研發,但現實與想象并不相同。在數年前,“人工智能”這一詞尚未成為主流,更多的是說“智能圖像識別”。但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通常是伴隨著否認和嘲諷,智能圖像識別一度被稱為“安防產業新騙局”。而曠視科技則是在這種環境中成立并成長。
七年不懈成就AI巨頭
在2011年,“人工智能”這一詞尚未普及,安防行業談的更多的是高清、寬動態等詞匯時,曠視科技在北京成立,并選擇安防產業作為扎根領域。那年的人們對AI了解甚少,做人工智能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曠視面對的是人們疑惑、不解甚至是嘲笑。畢竟行業用戶早已吃過人臉識別的虧,并不會輕易相信這些所謂的人工智能。
但經過數年來的發展,人工智能在安防的優勢逐漸凸顯:通過各種不同的算法計算,將大量視頻數據中不同屬性的事物進行檢索、標注、識別等,以達到對大量數據內容的快速查找檢索,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甚至在有些方面讓一些人工無法完成的任務成為可能。如:人臉、人員大數據庫檢索,身份證庫重復人員查找,通過語義描述從視頻中查找某種著裝的人,查找某種顏色的車輛或某張車牌,以圖搜圖,視頻關聯等應用。
堅持以自主原創技術賦能行業的曠視科技成作為AI行業的佼佼者,也是國內首批深耕“AI+安防”領域的企業,用數據一一證明——AI有實力、有能力為安防產業提供強勁的助推力!
在2018年安博會現場,曠視以“AI in 云”、“AI in 邊”、“AI in 端 ”為主題展示了自身一系列“軟+硬”、“云+端”智能安防產品及解決方案,成為當前研發平臺化、前置化智能安防技術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在現場,解說員詳細介紹了各個主題。
(1)AI in 云
利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算法,曠視科技基于其原創的人員、車輛識別與結構化分析技術,打造了“洞鑒”人像對比平臺、“靈探”視頻結構化平臺,以及“慧尋”視頻大數據平臺等云端研判平臺,可以有效結合城市安防、城市交通、城市治理、虛擬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五大場景,從而協助城市管理者實現更為智能化的高效管理。
(2)AI in 邊
為滿足安防實戰化需求,曠視科技在不斷優化算法以適配邊緣計算的要求下,退出了“場景+邊緣計算驅動”的生態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有效支撐4K結構化相機,還能有效與能夠300人臉全時抓拍相融合。與此同時展示的還有號稱“最強大腦魔方”的B3單芯片16路視頻分析盒,通過該分析盒,可以有效實現人臉抓取、識別、報警等功能。
(3)AI in 端
曠視科技為了滿足各類復雜場景的實際需求,從而打造出各類智能硬件產品,例如可實現人車識別的敏觀系列全結構化相機 C4N-888、可機箱分離式升級版警務處理布控設備快捕系列便攜2.0、獨創的前端計算單元魔方系列B3R、集成最新人臉識別算法而研發的銳眸系列智能眼鏡等。
在傳統安防向人工智能轉化的現在,曠視科技采用軟硬一體的方式覆蓋“算法、技術、硬件產品、解決方案、數據”全業務流程的端到端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曠視科技在安防領域中注入更多的城市大腦的基因和元素,其在AI企業中的定位也更加清晰,正如安洋說道:“曠視科技會將自己升級為AI+IoT的一個解決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