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的綜藝節目是什么?不是明星真人秀、不是網紅直播、不是家長里短的糾紛調解現場,而是央視最新推出的《國家寶藏》。節目一經播出便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在各大社交網絡平臺上被轉發推薦,目前豆瓣評分達到9.3,不少觀眾紛紛表示看完之后對祖國輝煌的歷史文化充滿自豪。身為安防人,小編想為默默守護歷史文物的博物館安防系統點贊。
現如今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博物館安全得到進一步重視,各地對博物館安防將都提出明確要求,借助互聯網科技的力量,完善博物館安防。2016年3月份,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融合創新。”
截至2015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4692家,據不完全統計,博物館藏品的總量已超過1500萬件。對任何一家博物館的館長來說,最擔心的就是博物館的安全。正如國家文物局督察司葉春司長說,博物館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安全就是最重要的議題。目前來看主要需求除了原有文博場館的系統升級改造,新建文博場館的系統建設數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對于眾多安防業者而言,自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預計“十三五”期間,文博體安防市場年增長率將達到15%左右的水平。
博物館安防向智慧發展 新技術觸發改進
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訊技術興起與發展,一種以物、人、數據動態雙向多元傳播為核心的智慧博物館呼之欲出。智慧博物館不僅實現了博物館文物信息的智慧化,讓參觀者更加方便直觀的了解文物,在文物保護方面也有做到了智慧管理。目前博物館安防有了以下幾個方面改變:
智能應用
越界報警,在展館門窗外的周界監控畫面中,在展館室內空間的監控畫面上,設置虛擬警戒線,啟動越界報警功能,并實現報警聯動;車牌識別在停車場的應用,在停車場的出入口安裝車牌抓拍攝像機,根據地感線圈觸發抓拍和識別車牌;物體移走檢測,用于重要展品的自動監視,挪動或移走會引發報警和錄像;遺留物檢測也有部分應用,敏感區域物品遺留時間過長可能是顧客意外失落的物品,也可能是不法分子留下的危險物品,都需要工作人員及時處理,以保護游客的財務和保證博物館的安全。與此同時,在博物館全面互聯的網絡基礎上,其就具備了智慧的基礎,在博物館中建立更透徹的物件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隨時隨地測量、捕獲和傳遞信息的設備、系統或流程,傳遞博物館物質元素之間的狀態變化,并促發系統適應性的改變;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消滅信息孤島,使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形成系統化的協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運作體系,在數據基礎和協同模式的支持下,獲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諸實踐,進而創造新的價值。
物聯網的應用
隨著博物館業務的擴大,館際交流的增多,藏品使用頻率大大提高,庫存藏品經常變換,給藏品的安全管理帶來了困難。借助于新的科學技術,藏品的日常監督可以借助無線射頻識別RFID條碼技術,這樣當庫管人員帶著感應器走到安裝了RFID晶片的藏品時,其晶片就會發出信號,自動報出藏品,并進入電腦。若把感應器安裝在出入口則藏品進出時也可以進入電腦,與其聯網的安全技術防范就可以對其進行監督。在運輸中的藏品可以利用衛星定位(GPS)技術建立藏品離位報警跟蹤系統,隨時跟蹤離位藏品。
電子地圖的深化應用
由于值班員的大部分操作都在電子地圖上進行,單獨開發的電子地圖功能將不能滿足需求。這方面的趨勢應該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進行電子地圖管理,方便地進行地圖維護、圖標維護,并提供對各種矢量、位圖地圖和圖標的支持。對于某些大型博物館,甚至可能采用3D電子地圖,建立博物館的三維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報警器、攝像機能力仿真顯示,將估測轉化為可見。三維模型也可用于在互聯網上建立虛擬博物館,更好地進行宣傳。
增強化的預案管理功能
當前大部分安防系統實現的預案管理都是將處警預案電子化顯示即指導預案,加上簡單的聯動功能。隨著安防系統更加智能和可靠,應該實現更強預案管理功能,一旦發生報警事件,不用值班人員操作或僅需少量操作,就能將指導預案內容真正實施。為了做到在制訂預案時有定量數據的支持,可以利用人群疏散、火災、氣體擴散等仿真手段,針對博物館環境情況,進行各種仿真運算,根據仿真數據制訂切實可行的行動預案。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安防應用更深的發展趨勢是基于3D的三維分析機制,結合地理位置的精確顯示(GPS),達到高級的分析及區別目標物,提高預警能力。所以,以上的新技術還需要在實踐中改進。
他山之石:各地博物館安防盤點
南京博物院:RFID應用于文物管理
據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介紹,南京博物院已將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應用于文物管理,對每件文物進行藏品檔案文字錄入、圖片資料掃描和數碼照片處理、攝像數字化處理,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憑證,并將RFID標簽與文物藏品數據庫相結合,使管理人員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詢、統計報表方面的工作。同時,南京博物院還將RFID技術應用于庫房文物管理,在文物入庫前預先錄入電子標簽,此后文物進出庫房,系統會進行自動掃描,并將掃描信息錄入計算機,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和手段。
敦煌莫高窟:監測藏品環境,遠程控制調節
2010年,國家文物局在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展了物聯網應用示范研究。如敦煌莫高窟,已在60多個洞窟安裝了200多個傳感器,包括溫濕度、二氧化碳監測設備,崖體內部溫濕度、崖體裂隙、壁畫病害等傳感器。山頂和窟區布置氣象站和風沙監測站,窟區安裝空氣監測站等。在數據采集、實時監測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將數據傳輸至專用的數據庫,并將分析結果實時傳給洞窟開放管理系統和莫高窟監測中心,一旦數值超過承載限度,系統將發出預警,并通過短信平臺傳給相關人員,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上海博物館:啟用人臉識別系統
上海博物館于2013年投放使用的視頻人臉識別系統能夠在參觀者無感知的情況下自動采集其參觀信息,提升博物館安防水平。上海博物館保衛處負責人吳敏偉介紹:“這種事后追蹤的方式顯然是比較被動的。博物館更應該做好事前的預警工作。根據長期觀察經驗,盜賊一般作案前都會進行多次踩點。視頻人臉識別系統通過抓拍來館參觀的人臉、人臉入庫、查重比對、對可疑人員進行預警,再配以人防,就能積極有效地及時發現和處置博物館的安全隱患。”
故宮博物院:物品一旦被移動就會報警
故宮博物院內展、藏品眾多,價值連城,“如何安防”成為網友關注話題。針對此,單霽翔稱,故宮明年將進一步提升安防系統。“我曾經說,全世界安防系統最強的博物館無疑是故宮,像我們的中控室,有65面大屏幕、1500個攝像頭。”“故宮太大了,死角太多,所以我們現在做安防的全時空覆蓋。在現在的基礎上,再覆蓋一層高新技術,形成物聯網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故宮每一個藏品或展品,一旦被移動就會報警。任何空間,游客一旦觸摸展品都會有報警提示。此外,故宮門上都安流量統計系統。總之,監控會更加全面、準確。”單霽翔說道。
結束語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視頻監控、火災/入侵探測、報警疏散系統以及門禁等一系列安防解決方案,默默守護著匠人的手藝,也守護著遺落在不同時空里的人事物,守護這片土地上獨有的文明印記。
(本文據鳳凰旅游、百度文庫、中國安防行業網、CPS中安網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