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作為門禁識別前端的一種,在一些關鍵場所已經得到應用,這些生物識別有包括指紋、掌形、面相識別、虹膜等方式,其中指紋識別是全球所有生物識別技術中應用最廣泛的方式,約占了50%。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理論以及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的體積不斷縮小,其價格也不斷降低,市場需求大幅上升,其中指紋傳感器市場備受關注。
蘋果新一代手機iPhone6和智能手表的亮相,讓全球眾多蘋果手機的追隨者又有了一次徹夜排隊的理由。賦予蘋果手機越來越強大功能的,不僅是越來越強大的芯片,更重要的是手機上越來越多、越來越精良的指紋傳感器。不僅僅是手機,在汽車、家用電器、可穿戴設備上,以及工業自動化領域,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成為機器的“耳目”。
那么,讓我們回歸原始,看看國內外傳感器都有哪些市場歷程。
當下,隨著物聯網時代的開啟,各式各樣的傳感器正成為無處不在的神經元,全球對于傳感器的需求也開始呈現爆發性的增長。但是,在這一次盛宴開啟的前夜,業界又遺憾地發現,中國似乎又落伍了。
在德國的博世,美國的霍尼韋爾、飛思卡爾這些傳感器巨頭享受它們“厚積薄發”帶來的收益時,中國企業如何從中分一杯羹?
在傳感器這一概念“出現”之前,早期的測量儀器中其實就有傳感器,只不過是以整套儀器中一個部件的形式出現。所以,中國在1980年以前,介紹傳感器的教科書叫做“非電量的電測量”。
傳感器概念的出現其實是測量儀器逐步走向模塊化的結果。此后,傳感器從整套儀器系統中獨立出來,單獨作為一個功能器件進行研究、生產、銷售。
根據傳感器工作原理,可分為物理傳感器和化學傳感器兩大類。物理傳感器應用的是物理效應,將被測信號量的微小變化轉換成電信號,諸如壓電效應,磁致伸縮現象,離化、極化、熱電、光電、磁電等效應。
化學傳感器則是以化學吸附、電化學反應等現象為因果關系的傳感器。近年來,出現了利用各種生物特性做成的生物型傳感器,用以檢測與識別生物體內化學成分。
嚴格來說傳感器不算是一個單純的學科方向,因為各個學科都有研究傳感器的。依據新發現的物理現象、化學效應制造的新的傳感器,實際上是對別的專業基礎研究成果的二次開發。伴隨電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測量問題集中到了傳感器這一環節上。最終,傳感器的性能決定了整套測量儀器的性能。這是傳感器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傳感器的市場,其實是由應用推動的。比如,化學工業中,壓力、流量傳感器市場相當大;汽車工業中,轉速、加速度等傳感器市場非常大。基于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的加速度傳感器現在技術較為成熟,對汽車工業的需求拉動功不可沒。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機械結構、微型傳感器、微型執行器、通信等于一體的微型器件或系統。它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適于批量化生產,易于集成和實現智能化,同時也能實現某些傳統機械傳感器所不能實現的功能。
谷歌已經花費了五年的時間來研發無人駕駛汽車。這些汽車上已經沒有了加速踏板、剎車踏板和后視鏡,而是通過內部的傳感器和車載電腦來控制汽車的運行。
在各類傳感器的幫助下,過去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互聯網,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
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就提出,“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M2M就是把物與物聯系起來,以達到人與物、物與物的實時交流,是物聯網的最直接實現方式。
M2M技術,可以在運輸過程中確保昂貴貨物的安全,可以為運輸中的冷藏貨柜監測位置和溫度,可以遠程診斷發動機的狀態,車主還可以實時接受導航和交通信息。
根據AT&T的評估,到2020年,全球M2M的連接數量將達到500億。實際上,隨著M2M解決方案的日漸成熟,通信、傳感設備成本的下降,物聯網將逐步滲入各個行業。
汽車、機械、大型設備等機器的全球互聯,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和商業智能解決方案,可以從海量數據中抽取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也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物聯網最核心、最基礎的就是傳感器。”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對財新記者說,沒有傳感器就沒有辦法讓機器自動感知信息。正是因為有了傳感器加入網絡,物聯網的概念才被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