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六年內,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可望帶動市場大量布署遠端與無線感測器節點。Gartner認為,到了2020年,全球裝設完畢并進行運轉的感測器節點數量將上看300億。很多遠端感測器節點都能支援工業應用,如工廠自動化、智慧建筑、運輸交通系統等,必須經年仰賴電池或能源采集系統所供應的少許電力運作。
附加在物聯網上的無線感測器節點,未來將仰賴低功耗類比半導體來確保電池或遠端能源采集器能長期運轉。2017年,用以提升低功率和/或感測器訊號的積體電路(IC)市場規模將上看4.55億美元。
電池或遠端能源采集器所提供的少許電壓,可用低功耗類比IC加以轉換,提升到可以滿足多數電路的程度。它還可用來增強(有時候是使其線性化)來自遠端感測器的微弱輸出信號,亦具備提供資料轉換功能,將類比信號轉換為可供嵌入式處理器或控制器使用的資料型態。除了遠端感測器節點,還可以支援各種應用。
到2017年,這類零件應用于工業狀態監控的市場規模將上看3億美元。目前還難以預測這3億美元的營收是否將隨著物聯網節點布署而逐漸增加,抑或包含在一般預期的工業控制支出當中。但Gartner認為,另有1.55億美元將花費在支援智慧家庭監控器等消費性應用上。
未來五到十年間,低功耗無線感測器電子產品必須將焦點放在如何改善能源采集裝置,藉此縮小產品尺寸并降低成本,同時增加裝置的電力輸出。現有的能源采集器體積大且笨重,價格昂貴且效率不佳。太陽能、熱梯度(thermal gradient)與震動等叁大主流環境能源采集器亦是如此。對研究人員與產品開發團隊而言,這叁種裝置有著相同的矛盾:想要采集到更多能源,裝置的面積需求就更大,代表產品永遠難以微型化。太陽能、熱能發電機與壓電震動能源采集器還必須要有專門材料。Gartner預測顯示,能源采集技術還要十年才能躍升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