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近日已經在深圳成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據悉,該公司還參與了貿易金融區塊鏈等項目的開發。
根據當前可以從網上獲得的信息,“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冊時間為2018年6月15日,注冊資本為200萬元人民幣。其經營范圍為“金融科技相關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金融科技相關系統建設與運行維護”。
事實上,央行在區塊鏈領域的布局還不僅于此。9月4日,“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在深圳上線進入試運行階段;位于南京的金融科技研究創新中心于8月28日正式揭牌;而更早些的時候,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上海票據交易所共同推動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也在今年年初上線試運行。
從央行在區塊鏈技術上開始布局的舉動就可以看出,區塊鏈技術被商業銀行全面運用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那么,紅極一時的區塊鏈到底是什么呢?狹義上來說,區塊鏈是一種技術,即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相連以形成鏈式數據結構,并輔以密碼學的原理使其變為不可篡改和偽造的分布式賬本;而從廣義上來說,區塊鏈技術只是一種基礎,以這種基礎結合現有的分布式賬本、加密算法、P2P等技術之后形成新的數據庫技術。簡單說來,區塊鏈是利用自身分布的數據節點實現網絡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以及交流。
區塊鏈技術是伴隨著2009年比特幣的橫空出世而出現的。在比特幣價格波動大、確認時間長和交易費用高等一系列弊端展現出來之后,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近年來逐漸獨立于比特幣,越來越多地單獨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區塊鏈技術之所以受到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公司的青睞,還是源于其本身最重要的兩個特點:
第一,去中心化。這個詞近年來被反復引用,只要是從業者都不會陌生。作為獨立的技術,區塊鏈不受中心管制,也不依賴于第三方機構,節省了維護成本。
第二,安全性。區塊鏈上的交易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但各方信息都通過算法進行加密,實現了匿名,而想要篡改數據,必須至少控制全網51%及以上的數據節點。
在互聯網的普及應用下,諸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項技術陸續出現。然而,商業銀行系統對這些方面技術的應用有限,仍然是高度依賴于紙質文件、現有系統以及各種中介機構。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為商業銀行目前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潛在解決方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商業銀行若是能夠成熟掌握運用該技術,很可能會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首先,區塊鏈技術能夠改變銀行傳統的業務模式,優化流程、降低成本,以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經營模式將得到精簡,整個系統將更加智能化。
其次,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確保了交易的可靠性,分布式的數據結構令單點的破壞不會出現,在算法加密的加持下,安全性進一步提升,降低了銀行包括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在內的各項風險。
再次,區塊鏈技術使銀行能夠盡早擺脫對各種中介機構的依賴,這也將直接導致各種結算支付系統的變革。
最后,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便捷高效的服務已經成為客戶的重要需求,對于銀行業來說,傳統的柜臺業務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靈活多變的服務場景才是客戶的最終訴求,而區塊鏈為這樣的場景在未來成為可能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目前,我國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還處于起始階段,即便是央行,對于區塊鏈技術也還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在這一階段,不僅需要合理有序地開展區塊鏈技術的研發應用,更需要監管機構制定完善的監管條例,避免區塊鏈技術被不當使用。區塊鏈技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很可能顛覆金融領域現有格局的重要技術,如果能夠正確地應用,必將在未來引領金融創新,更好地驅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