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技術在全球范圍的廣泛應用,“物聯網+金融”這一新業態也應運而生。簡單來說,物聯網金融就是將傳感器、數據采集等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金融領域,增強信息的真實性,從而建立更為客觀的信用體系。
物聯網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將深刻改變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等眾多金融領域的原有模式,孕育出智慧金融,為我國建設金融強國貢獻力量。日前,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行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專家們就物聯網金融的廣泛前景展開了討論。
信用體系更客觀
在很多人看來,物聯網金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中國民生銀行副行長石杰認為,“物聯網金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金融,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業態”。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物聯網金融的實質就是將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探索。
“在這種探索下,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各類數據,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連接,在信息對沖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商業運營模式。”石杰說。
相較于耳熟能詳的“互聯網金融”概念,“物聯網金融”還處于萌芽時期。中國經濟信息社董事長焦然認為,“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眾所周知,新一代通信技術的典型代表——物聯網,雖然還處于初創期,但有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核心驅動力量的可能,給金融業帶來新的變革契機”。
互聯網金融和物聯網金融的差異在哪里?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在于信用主體的差別,互聯網金融是面向人的信用體系,而物聯網金融則是面向物的信用體系,也就是說,物聯網金融是變主觀信用為客觀信用。
從信用角度而言,物聯網某種程度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互聯網。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認為,“在互聯網上,用戶只能看到人為輸入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主觀處理,有可能是不真實的;物聯網中,所有的信息都來自物聯網體系架構終端,都是客觀、真實的,物聯網金融的信用體系更為客觀”。
從世界范圍來看,物聯網金融的競爭大幕已經拉開。焦然表示,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在物聯網金融領域的布局正在加速,美國已針對物聯網提出六大領域的智慧行動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設智慧金融。
動產融資領域率先突破
在我國,盡管物聯網金融概念才剛剛提出,但在諸如動產融資等領域,已經取得一些實質突破。劉海濤表示,“據統計,我國約有70萬億元至80萬億元的動產,其融資比例還很低,一旦動產被有效盤活,將極大促進市場活力”。
長久以來,動產融資一直難以獲得商業銀行的青睞。銀行從業人員說,由于房地產等不動產具有不可轉移、歸屬明確等特征,商業銀行融資相對放心,因為不動產能夠“看得住”;但因為動產具有流動性較強、易變現等特點,銀行擔心“看不住”。
物聯網金融的應用,能夠實現動產的全程監管、全程感知,有效解決重復質押、虛假質押、動產轉移等一系列問題,降低了動產的質押風險,還有望使長期供應鏈金融破題。對銀行來說,拓展了業務,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對商家來說,動產資金得以盤活。
“物聯網金融將動產變為不動產,釋放上萬億元資本,引領實體經濟蓬勃發展。”物聯網博覽會期間發布的中國首部《物聯網金融白皮書》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