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蘭多舉辦的主題為數字化轉型、體驗和參與的Gartner Symposium/ITxpo大會上,Gartner對2017年及以后的世界做出了預測。指出:增強現實將成為購物天堂,網頁將開始讓位于無需屏幕的語音交互,區塊鏈技術將創造價值100億美元的規模,到2022年,物聯網將每年節省1萬億美元。
TechRepublic的Jason Hiner正在考察這些趨勢對IT帶來的影響,在技術轉變的過程中,這里的商業觀點很值得一讀。在一張幻燈片中,Gartner展示了技術公司們將必須集成并使用的技術。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Gartner所預言的具體內容:
到2020年,1億消費者將在增強現實中購物。Gartner分析師Daryl Plummer和David Cearley認為AR將成為主流。零售商將使用AR來提升購物體驗,將數字化信息同物理信息混合在一起。
筆者觀點:我認為,AR有潛力成為商場和實體商店購物的救星。 AR是少數幾種讓零售商能夠與亞馬遜競爭的技術之一。考慮到開發工具還只是在建設之中,1億消費者數字似乎有點高估,除了Pokemon Go,AR還未走進大眾。另一個問題在于:到2020年,零售商還無法掌握真正利用AR所需要的相應專門知識。AR將會對醫療保健,建模,培訓和模擬影響更大一些。
到2020年,30%的網絡瀏覽會話將在不使用屏幕的情況下完成。Gartner的看法是,Google Home(未經證實,類似于空氣清新劑)和Amazon Echo(成功)將引領語音優先的互動發展。
筆者觀點:企業需要為后網頁及應用程序時代做好準備。我認為非瀏覽器網絡互動的百分比可能會更高。另一個需要考慮到的問題是:那些被無休止地拴在智能手機上的孩子會因重復性壓力受到傷害,他們將必須使用語音交互功能。這是一代人的重復性勞損。
到2019年,20%的品牌將放棄他們的移動應用。Gartner表示,應用程序的回報將無法證明投資的合理性。企業將會放棄應用程序。
筆者觀點:只有20%?得了吧。移動應用需要支持兩個平臺,還要一直進行維護,并且還要承擔評分不佳的風險。與此同時,移動應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提供回報。我會把這個百分比提高到35%。
到2020年,算法將積極改變全球超過10億工人的行為。Gartner表示:
人類往往會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并會筋疲力盡,這會讓他們變得不夠理性。算法可以利用包含了社交化的、并經過試驗的知識的大型集體存儲庫來提高他們的智能,用這種方法改善他們的行為。這將幫助工人“記住”任何事情或即時告訴他們一些從來沒不知道的知識,讓他們能夠客觀地完成手頭的任務,而且更好地欣賞生命。
筆者觀點:算法將再造整個工業。Gartner對此看法積極。我認為到2020年算法增強工作和決策都會出現。然而,我還認為到2020年算法將取代人類。為什么要費勁對付這些“會受到情緒波動影響并會筋疲力盡”的工人做出的糟糕決定呢?
到2022年,基于區塊鏈的業務將價值100億美元。Gartner預計區塊鏈技術將改進交易的執行方式。
筆者觀點:區塊鏈技術還不成熟,但現在對資金很有吸引力。 到2022的時候,這項技術可能會出現一個飛躍。另一個區塊鏈要注意的是,很難撥開市場營銷營造的各種流行語的迷霧,通對這個領域內的廠商進行分類。
到2021年,20%個人從事的活動將至少牽涉到七大數字化巨頭之一。Gartner表示,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將出現在許多地方,它們將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筆者觀點:我同意20%這一百分比的預測,但我認為,這份名單可能會改變。蘋果——無論該公司是否真正地著手服務業務——以及阿里巴巴將無法贏得全球性的入場券。
到2019年,企業在創新方面每投資1美元都將需要在核心執行方面投入7美元。Gartner說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投資創新和理念是一回事。實現這個大想法或技術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筆者觀點:執行很重要,企業在對接數字化業務的過程中不可能都去采取所謂的雙模式IT。
到2020年,物聯網將讓數據中心存儲需求增長不到3%。Gartner表示,傳感器數據不會對現有存儲基礎設施造成影響。
筆者觀點:這里的關鍵在于如果企業使用自己的數據中心的話,是否要保存物聯網傳感器的數據。企業也有可能使用云服務,這樣的話,數據中心存儲需求就將是別人的問題了。
到2022年,物聯網每年將為消費者和企業節省1萬億美元的維護,服務和消耗品成本。Gartner表示,挑戰將在于能夠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節省費用,而又不增加管理成本。
筆者觀點:節省費用是肯定的,但是Gartner的觀點取決于廉價的監控和分析。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到2020年,40%的員工可以通過佩戴健身追蹤器來降低醫療成本。Gartner表示,公司將聘請健身計劃經理與人力資源高管進行合作。
筆者觀點:Gartner警告說,只有在“患者同意分享”的情況下,醫療保健數據才會降低醫療成本。換句話說,對于適合的人,這種做法可能會意味著折扣和共享數據。而對那些不合適的人來說,穿戴設備只會被看成是侵犯隱私的“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