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發展到現在已經相對成熟了,目前國內外各大巨頭都推出了自己的云平臺。各種云的概念漫天都是,從國外亞馬遜、微軟、IBM、谷歌、英特爾、通用,到國內阿里、百度、騰訊、華為、360、樂視、金山……一長串你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都推出了自己的公有云計算服務。同時也有諸如機智云這樣的創業公司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也有萬科這樣的地產公司發布了云平臺,一夜間許多公司都感到不和“云”搭上關系似乎就被時代拋棄了。
云的概念很大,事實上按著“網絡即運算”這一思想來展開的相關服務都可以被貼上“云”的標簽:我們一個郵件系統,一個網絡論壇,都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被稱之為“云平臺”。但對物聯網而言,云計算有著另一層重要意義。
萬物互聯,云端智能是重要方向
與互聯網不一樣,物聯網未來的商業模式相對較重,更貼近傳統的產業。當看了許多物聯網的智能生活場景描述,估計大家也會思考一個問題:高度智能化的生活場景里面,那些設備似乎比我們的電腦、智能手機更加“聰明”,它們是怎么做到的?要知道,我們的電腦、智能手機的“塊頭”已經很大了。
事實上,未來的智能設備的“大腦”很可能并不在設備上,而是存在于“云”端里。由于物理極限限制,摩爾定律失效只是早晚問題,我們已很難繼續以不斷降低的成本去獲取不斷提升的計算能力。所以,僅憑單個智能設備要做到理解人的需求并對此做出反饋十分困難,因而通過網絡來提升設備智能化程度將是重要手段,這種智能就是“云端智能”。
可能有人認為互聯網會加速去中心化,手機就在成為正在被“去除”的中心。但事實情況卻是,互聯網正在加速新型中心的形成,而這個中心正是云計算,因此云計算也是未來物聯網的主戰場之一。所以,我們看到各大科技公司建了一座座數據中心,在國內諸如阿里、百度、華為、浪潮等等公司的云服務都把數據中心作為基礎。這就是科技巨頭們之間的戰爭。
巨頭們的戰爭在IaaS層面已是如火如荼,同時戰火也在向著PaaS和SaaS層蔓延。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提供的更多是面向“輕服務”的互聯網方案。比如阿里的“移動云”、“游戲云”、“電商云”、“辦公云”等等。這些“云”向人提供服務,而不是向設備提供服務。
事實上,面向設備的云才是更加垂直的云平臺,它的出現正是為了滿足智能設備對“云端智能”的需求。以筆者熟悉的司南物聯為例,他們就是把云計算應用到物聯網,為設備提供“云端智能”的專家。他們在云端進行設備的數據存儲、分析,為接入設備開發功能豐富的專屬APP,根據云端分析的結果和用戶實際需求對設備進行控制,最終實現智能化的服務。
要提供智能化的服務,必須要對設備軟硬件技術以及C端用戶有足夠的了解,通過云端連接設備與C端。通過這種方式,設備就被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云端智能”。這是目前巨頭們不做的,因為這對他們而言并不是核心利益所在,他們更多是為這種“云端智能”提供基礎的工具和平臺。所以在巨頭們的戰爭中,司南物聯這樣的云平臺獲得了廣闊的生長空間。
傳感網絡及M2M,物聯網云的地面基礎
相比于互聯網,物聯網的重要特點在于“IoT”的“T”上。一個完整的物聯網系統離不開自動的數據采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傳感器。
對傳統家電、家居等設備生產商而言,傳感器此前并不是產品上必需的組成部分。但在物聯網時代,隨著智能化趨勢襲來,面向用戶的將是高度智能化的服務,傳統產品相對于智能產品將越來越缺乏競爭力,盡快實現產品的智能化成為傳統企業新的需求。
這就需要設備主動去感知環境、理解用戶,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而不是等著用戶輸入指令完成工作。這個過程中傳感器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就像我們前面講的那樣,設備本身的運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涉及不同設備之間的聯動還需要更強的運算能力來協調控制。因此由傳感器獲取的各類信息需要以數據的形式傳輸到云平臺,依托云端智能算法進行分析運算。所以,物聯網云平臺與傳感網絡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傳感網絡采集的數據就是物聯網云平臺的地面基礎。
讓設備借助云服務實現智能化,對豐富產品功能、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都有巨大幫助。但大部分傳統設備廠商普遍缺乏對傳感器、芯片、通信協議、數據傳輸等物聯網相關技術的認識和積累,要憑借自身實力為產品注入智能,往往投入巨大卻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設備廠商對云端智能的需求催生了整合相關技術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就比如上文提到的司南物聯。他們用博世、德儀、漢威等公司提供的傳感器,用MTK、南方硅谷等公司提供的芯片,采用Wi-Fi、ZigBee、4G等信號傳輸手段最終完成設備數據上云的過程。
像司南物聯這樣的企業,提供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可以根據用戶產品的實際需求進行量身定制,這是需要全面豐富的行業基礎和經驗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地面基礎,司南物聯這種同時提供模組方案和云服務的企業才獲得了很強的生命力,確保自身在戰火不停蔓燒的云計算行業能夠站穩腳跟并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