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騰訊在北京酒仙橋798召開發布會,正式推出了騰訊車聯開放平臺,發布車聯ROM、車聯APP和MyCar服務。
在發布會上,騰訊強調自己一個開放的平臺,針對目前汽車行業車機系統的碎片化,提供一個標準接口,通過與硬件廠商合作的方式來整合產品,進軍車聯網。
車聯網最近兩年一直是熱點,從初期的小企業到后期的BAT巨頭,都在這上面花了不少心思,那么,車聯網這個市場到底應該如何理解?BAT三家的布局與路線又是否合理呢?
一、如何理解車聯網?
車聯網的概念源自于互聯網。
互聯網是指將兩臺計算機或者是更多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
把節點從PC換成了智能手機,把以太網,換成了移動通訊網絡,就成了移動互聯網
而而對車聯網來說,不過是把節點換成了車載電腦ECU、OBD這些車載電子設備。通過移動通訊網絡連接,就是車聯網。
從廣義上說,車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一部分,而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一部分。
車聯網對消費者的意義有兩個,一個是通過車可以把行車電腦的數據進行交互,譬如用戶車輛出現隱患,車聯網時代前要開到4S店,連上電腦檢測才知道,等發現往往已經問題不小。而在車聯網時代之后,通過信息采集傳遞,在剛剛出問題的時候,廠商已經通過車聯網檢測到,并提示車主和4S店進行處理,大幅度降低了維修成本,提高了行車的安全系數。
還有一個是車聯網與開車的人進行交互,成為一個O2O或者LBS的消費入口,相對于步行者,車主的消費需求有一定的特定性,而且消費能力一般都比較強,所以車聯網是一個價值很高的O2O入口,這對消費者和商家都有意義,因為這個環境是可以賺錢的。
此外,當車聯網普及之后,政府可以通過車聯網數據對交通進行高效率的管理和監控,類似于鐵路的高效率可能出現在公路交通上,這個還比較遙遠。
二、BAT的互聯網布局
說完了車聯網,我們看看BAT三家都做了什么?
騰訊發布的車聯ROM、車聯APP和MyCar三款產品,其中車聯ROM是基于安卓的一個ROM系統,集成了騰訊音樂以及社交的應用;車聯APP則類似于蘋果的Carplay,是把手機連接到車機,把車機屏幕做一個投影;而Mycar則只是一個汽車與手機的簡單傳輸。從層次看,騰訊的車聯網布局還比較低,處于一個追趕者的地位。
BAT之中在車聯網上布局比較早的是百度。百度因為做地圖的緣故,與汽車行業結合的比較早。早在2014年,百度就推出來Carnet,實現“人、車、手機”之間的互聯互通。今天騰訊車聯ROM的思路其實就是去年Carnet的翻版,把車機智能化,安裝上自己的應用,使用自家的服務。
到了2015年,百度從Carnet進化到 Carlife。Carlife已經開始走蘋果Carplay的思路,車機端不用調整, 無論是Linux、QNX還是Android,CarLife都可以完美適配。在用戶端,百度Carlife不是簡單的智能化,而是附帶上百度的生態,把百度的語音識別技術,實時路況的數據都附帶進來,初步建立自己的車聯網生態系統。
最近,百度又開始搞My Car(你沒看錯,百度和騰訊用了一個名字),但是百度的這個My Car內容要比騰訊多很多。一方面百度的這個My Car直接接入了汽車的行車電腦,獲取了汽車狀態數據,你可以直接判斷汽車油量多少、尾燈和汽車狀態燈是不是健全、雨刷情況、與車窗有沒有相關、玻璃水狀態怎么樣……;另外一方面,百度還將把車聯網與百度地區的LBS服務和O2O業務結合起來,把車聯網作成一個O2O的消費入口。
此外,百度還有一個遠期布局的無人駕駛,它如果發展起來對車聯網是顛覆性的,我們后面細說。總之百度的車聯網布局比較早,層次也是比較全的。
阿里方面在車聯網上的布局稍晚,2015年3月才開始與上汽合作,2015年4月才開始合并成立汽車事業部。不過阿里的眼光與百度類似,它搞的智駕盒子,與百度的MyCar功能是類似的,也是向下讀取行車電腦信息,實時監控,向上擴展O2O,進入消費。阿里是電商出身,對車聯網的O2O功能很敏感,雖然入局晚,但是把握重點還是非常準確的。
三、車聯網的核心問題
我們在第一部分說過車聯網的理解。要發展車聯網,有兩個問題是需要解決的。
第一個是怎么讓汽車安裝上你的車聯網設備?第二個是用戶裝了你的車聯網有什么好處?你怎么從車聯網賺用戶的錢?
讓汽車安裝車聯網設備有幾個路線,一個是搞定所有的汽車主機廠商,讓他們預裝,這個比較困難。
還有一個路線是手機APP路線,通過手機預裝,然后用手機投影到車機,蘋果的Carplay就是這個思路。
最后一個路線是附加車機,就是獨立的一個車聯網設備綁定到汽車上,與汽車本來的車機不發生關系,這樣所有汽車都可以用。
這三條路線都能解決車聯網普及的硬件問題。
而在車聯網的用途上,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娛樂導航等功能替代。我們過去汽車娛樂用卡帶,用CD,用U盤下載的MP3,現在有車聯網了,我們可以在線聽QQ音樂,這就是娛樂替代,類似還有實時聯網地圖導航,替代掉SD卡上的地圖導航。
第二個層次是車聯網附帶生態與O2O,這個層次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向下,接入行車電腦,獲取更多的車輛信息以便于后續服務,譬如檢測你的油量信息,告訴你還有多少公里需要加油,順便提供位置合適的加油站促成消費。
另外一方面,則是提供足夠的地圖POI信息點,甚至可以直接完成O2O的消費。這不僅僅是車聯網的問題,還是O2O的消費入口。百度Mycar、阿里智駕盒子都是這個層次的東西。
車聯網的第三個層次則要更高一些,那就是無人駕駛替代掉現有車機,做終極入口。
無人駕駛技術其實也很簡單,原理是傳感器感知,處理器判斷,電控完成操控。無人駕駛的核心是處理器判斷,這個處理器的軟硬件有高度的人工智能,一旦無人駕駛功能實現,目前行車電腦與車機都會被替代。
也就是說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只有一個高度智能的計算機決定一切,人可以與這個計算機交互提出需求,這個時候車主的消費就完全被這個高度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所左右,提供無人駕駛核心技術的廠商也就掌握了這個終極入口。
四、BAT誰走對了路
對于怎么讓汽車安裝的問題上,阿里先是與上汽合作,希望與汽車銷量最大的企業完成系統預裝的合作,然后又推出了智駕盒子,希望讀取汽車的基本數據,完成互聯。
騰訊則是發布了車聯ROM,希望預裝到汽車上,不過目前還不知道百度準備和哪家汽車廠商合作,此外騰訊還有車聯APP,希望連接到車機。
百度也是多條腿走路,汽車預裝端與現代合作,預裝到了現代的SUV。在手機端 Carlife爭取兼容所有車機系統,此外百度還與比亞迪合作,在比亞迪宋上完成了汽車狀態的監控。
其實,從推廣的角度看走車機路線是不現實的,即使阿里大手筆投資了上汽,上汽也給予合作,單純靠上汽的銷量支撐不起來車聯網的生態,而百度合作的現代與比亞迪,規模還小于上汽,這個路線是不行的。
把手機作為用戶端,去連接車機。這個路線大家都在走,蘋果、谷歌、百度、騰訊都有這個想法。
但是這里路線需要汽車主機廠商給你留接口,而目前即使蘋果有這么大的影響力,新車支持Carplay的也不多,這個路線看上去沒問題,但是需要影響力,這條路線也不好走。
而真正容易走的附加車機路線,三家除了百度在推廣Carlife的時候嘗試過以外,都沒有選擇。
可以說,在普及車聯網上,三家誰都沒走對。
在車聯網應用上,我們要分層次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來看。
在第一個層次,娛樂和導航替代上,因為門檻比較低,三家其實都有機會,騰訊社交出身,與娛樂靠得比較近,在娛樂替代上會有一些優勢。
而百度在導航上,地圖上有多年的經驗,在導航替代上會做得比較好。
不過,這個層次最終還是要看裝車的情況,這個層次上體驗和技術沒有太大差距,勝負主要看資源和重視程度,三家都財大氣粗,所以最終的勝者應該是資源投入最多的廠商。
到了第二個層次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在獲取汽車的底層數據上,三家其實都很不容易。畢竟行車電腦接入到互聯網,多少有點安全問題,前不久特斯拉剛剛被破解,比亞迪也出過問題。這個功能汽車主機廠一定會謹慎合作。
在O2O結合上,騰訊會弱一點,因為騰訊的主業是社交與娛樂,距離商業化遠一點,資源比較少,結合也就比較難。
而阿里與百度則是各有所長。阿里有支付寶的支付體系,線下O2O也有聲有色;而百度也重金投入O2O,還有百度搜索和百度地圖兩個天然的入口。雙方爭奪會非常激烈。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層次的爭奪上,百度會占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地圖應用對汽車用戶必不可少,而百度地圖統治級別的市場占有率會幫助百度獲得入口的統治權。而阿里的支付入口在汽車O2O的影響力上相對要弱一點。
到了第三個層次,看似沒有什么懸念,因為無人駕駛這個高大上東西,BAT三家里面目前只有百度在搞;而且無人駕駛做O2O入口所需的人工智能和語音識別,BAT三家也只有百度在搞;無人駕駛需要的高精度三維地圖,還是只有百度在搞,百度似乎勝券在握。
但是,這里有一個政策風險,就是政府會不會把谷歌放進來。因為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非常不錯,如果政府把谷歌放進來,與阿里或者騰訊合作,那么在爭奪未來車聯網的主動權上百度就會有壓力。
所以雖然百度目前看似遙遙領先,但未來第三個層次的勝負依然有懸念。
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看,車聯網會在未來10年內普及,最高階段的無人駕駛也不會超過20年,把握住車聯網的公司會在未來10-20年中收益,未來的爭奪戰誰會是勝者,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