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產業”的布局上,騰訊正式開始加大“馬力”追趕。
“明年將投入20億用于騰訊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以及人才招募和市場推廣,未來5年將保持每年投入20億的水平,預計總投入將超過100億元。”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社交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在9月15日舉行的首屆騰訊云技術領袖峰會上如是說。
湯道生表示,騰訊云將開放各項技術與能力給云生態中的合作伙伴,并且在金融、視頻以及智能硬件三大行業中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云計算被視為下一個技術革命,IT巨頭以及互聯網巨頭此前已紛紛在該領域投擲重金進行布局。兩個月前,阿里巴巴集團(BABA)宣布對旗下阿里云戰略增資60億元(約折合10億美元),用于國際業務拓展,云計算、大數據領域基礎和前瞻技術的研發,以及DT生態體系的建設。而通信設備巨頭華為則選擇了金融、媒資、城市及公共服務、園區、軟件開發等五個垂直行業切入公有云市場。Gartner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近80%的中國企業將在云計算方面增加投資。
“但目前云計算領域的總量是過剩的,有效供給不足,這給了很多有實力的企業一定的空間。”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個領域現在是“三教九流”都有,但企業真正需要的,真正能夠極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云平臺并不多。他認為,距離消費者越近的企業將在云計算領域具有越多的機會。
“云生態”較量
“從1998年起步成長至今,騰訊的開放數據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分析平臺,總存儲量超過了100P,日均的計算量也超過了5BP,我們希望將沉淀十多年的海量服務的經驗,包括音視頻的通訊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語音與人臉識別的能力、圖片存儲的能力提供給許多渴望融入融合互聯網技術的伙伴們。”湯道生表示,希望通過云+計劃,聯合創投機構、系統集成商等合作構建騰訊云的生態系統。
事實上,騰訊所擁有的數據分析能力很重要的是來源于騰訊的“明星”產品,比如開發微信、QQ上的技術積累。
騰訊公司副總裁姚星表示,在QQ剛出來的時候用戶數增長很快,在2001年QQ的在線總數就超過了100萬,而到了2004年這個數字就達到了500萬,在數據增長的同時也要求騰訊在技術上做一些升級。
姚星表示,在技術細節上、在材料學的突破上以及關鍵場景的使用壽命上,騰訊的精打細算支撐了QQ的整個上升。而這種能力也可以被用在“云生態”的合作伙伴中。
自從今年啟動“云+計劃”后,騰訊云已經幫助近300家初創公司上云,陸續為廣州、深圳、上海、重慶、四川、河南等二十多個省市政府提供云服務。根據騰訊方面的介紹,騰訊云主要聚焦的是提供公有云基礎設施,游戲、移動應用、視頻、金融、物聯等極具互聯網屬性的行業解決方案上。
“但目前來看,騰訊云正在發起對阿里云的追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各自的業務來看,騰訊云聚焦游戲、社交、移動領域;而阿里云市場重點開發政務、電商以及物流、醫療領域。
根據阿里巴巴最新財報披露,阿里云在2015財年收入2.05億美元,增長率64%。阿里云總裁胡曉明不久前對本報記者透露,阿里云在日本和東南亞(新加坡)的數據中心也在同步籌建中。2015年末,阿里云將在全球擁有至少12個數據中心,其中半數在境外。至此,阿里云在全球布局的規劃已基本清晰,北美、歐洲、東亞、東南亞、中東和北非,基本覆蓋了除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主要地區。
而騰訊在數據中心上的建設也越來越快。“全中國我們分了四大區域,會建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我們采用的是模塊化,大家看到每一棟樓就是一個模塊化,里面就有很多服務器在跑著。就是用這種搭積木的方法搭起一個大型的數據中心。”騰訊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
“阿里云有六年的技術沉淀,在云計算基礎設施領域覆蓋了從域名、備案、解析、計算、網絡、存儲、數據庫、安全、海量數據分析到互聯網中間件等一站式服務,在軟件和數據處理方面較為領先。”上述分析師表示,但騰訊在社交技術上的積累也較為成熟,隨著投資力度加大,將有機會分食到一塊不小的蛋糕。
“馬太效應”或將顯現
目前來看,云的市場很大。
Gartner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近80%的中國企業將在云計算方面增加投資。之前IDC也發布預測,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到2016年將達到246.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38.6%。但事實上,這個市場的競爭已經相當激烈。
去年,谷歌率先大幅度下調了云服務的價格,亞馬遜、微軟緊隨其后,國內的阿里云也宣布下調其售價。激烈的價格戰本身在反映行業本質的同時也在體現行業的殘酷性。高效的云服務管理、更多的客戶、更低廉的IT設備購買價格、更有效率的運營、更低的價格,在這個公有云開始越來越成熟的商業模式中,價格的不斷下降伴隨的是資源的越來越集中。隨之而來的是新競爭者越來越難以進入,行業的門檻在不斷提高。
“我們看到云計算在中國鋪天蓋地,總體來看最大的特點是參差不齊。包括原來做外包的,幫企業做數據托管,把這個也稱為云計算。所以遍地開花,人人都在做云計算,造成的結果就是總量過剩。”胡延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國內很多人喊的云計算還是IDC,但實際上只是解決了企業的托管問題。
“現階段是以云計算、云平臺為核心的開放平臺,整個互聯網開放和重新連接的這么一個過程,包括若干個應用服務、開發商,成千上萬的企業和用戶,形成一個共生體,一個聯合體的過程,包括數據的價值在真正地被發現和應用的這么一個過程。”胡延平說。
面對競爭,騰訊方面表示,作為中國互聯網服務最多用戶的企業,騰訊云從騰訊的十多年的業務中成長,可以說已經提前為今天的云+未來做好了全面布局,騰訊云與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是多元化的合作,比如針對聯合項目,而合作伙伴在自身主導的項目中則可以引進騰訊云的云計算、大數據平臺技術,同時引入微信、QQ等強勢溝通平臺。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表示,希望阿里云能不斷賦予所有商家、合作伙伴新的能力,幫助所有企業升級基礎設施,直接連接消費者,將數據轉化為生產力,最終從IT走向DT。
“華為要走自己的路,在云服務的發展過程中,華為不會模仿其他公司,而要利用華為的自有優勢和能力。”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認為,過去華為更多是銷售和交付,未來,則更多是基于企業云服務直接面向客戶。
但事實上,云服務的利潤呈現一個倒三角的分布,而目前市場上的競爭情況是IaaS(基礎設施)“群雄并起”、PaaS(平臺)“逐步成長”、SaaS(軟件)“仍無巨頭”的局面。
“生態圈的構建將決定誰將會在云計算市場中活下來,前期的投資將會隨著客戶群的激增而攤薄,客戶越多能力將會越強,行業將呈現馬太效應。”上述分析師對本報記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