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并且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那么,如何實現制造業的三化,并且最終取得智能化的成果,筆者認為目前風靡全球的物聯網尤其是M2M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而這也是全球目前公認的實現制造業智能化的最佳路徑。
物聯網這個概念,最初提出來的時候叫傳感網,其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自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
作為物聯網四大核心技術之一的M2M,重點在于機器對機器的無線通信,存在以下三種方式:機器對機器,機器對移動電話,移動電話對機器。在M2M中,傳感器是基礎,它起到的是收集信息的作用。傳感器可以通過檢測事物的震動頻率、壓力、溫度、紅外線、加速度等特征以感知事物的狀態,從而收集信息。在傳感器領域內,傳感器節點兩兩相互聯系,通過無線傳感器網互相傳遞信息,匯聚節點是連接傳感器網絡與互聯網等外部網絡的節點。在此基礎上,互聯網將收集到的信息傳輸至數據中心以及用戶終端。通過各種網絡,數據收集回來后還要進一步加工處理,再重新返回云端。在這個過程中,傳感器采集回來的信息需要經過處理,再次傳輸給機器的指令,則是經過分析判斷得出的調整指令,這和人的神經系統比較相似,而機器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則是人的雙手。
在這個過程中,物聯網技術下的機器具備了完全感知能力,可以將生產第一線的資料通過網絡傳輸給決策中心,這是制造業智能化的第一步,就是讓機器學會開口說話。而用戶只需要通過計算機、手機等終端,便可以對生產線上的情況一目了然,并且實時調整生產進程。機器開口說話,讓制造業實現智能化有了基礎和可能。
但是,物聯網要想真正實現在傳統制造業中的應用并促使制造業轉型升級,還需要聯合一位伙伴,那就是大數據。大數據的作用,在于幫助人們通過更廣泛的資料整理、發掘不同事物和各種異常情況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我們知道,在實際生產制造過程中,用戶對于機器所發生的狀況即使能夠做到實時監控,但是發現問題要想迅速判斷分析并進行正確處理,還是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支持的,而大數據則可以幫助用戶解決這個問題。在工業制造過程中,即使是明顯不屬于同一領域之間的問題,也是存在其內在聯系的。了解這些,是用戶作出正確決策的依據所在。
最初在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筆者的感慨還是很多的:首先是因為現代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稍微不留神就會落伍;其次是感覺現代社會不僅在經濟上走向兩極分化,在科技領域也是如此,與國外相比,中國的科技界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最后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雖然已經發布,但是制造業智能化不會一蹴而就,產業界還是需要認清自身實際情況,扎實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托起中國這樣一個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