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需一臺電腦或者手機,就可了解到小麥、水稻的生長信息,輕點鼠標就能實現翻地、播種、除蟲、灌溉和收獲。這種讓種糧變得簡單和輕松的農業生產方式在今天已經趨向可能。
2012年,安徽被列入國家物聯網試驗區,重點進行大田生產物聯網實驗。“目前,安徽已初步建成了集省農業生產指揮調度中心大田生產物聯網省級平臺框架,框架包括農作物‘四情’監測系統、大田生產智能決策系統、農機作業質量監控與調度系統等三個子系統。”安徽省農委副巡視員胡桂芳介紹,平臺已在4個縣(場)開展應用示范,在20個糧食主產縣建立了監測點。
應用好處:隨時隨地掌握生產數據指標
正值春耕,安慶市的一些種糧大戶們用上了最新的物聯網技術。安裝在田里的攝像頭,自動把田間氣象、農作物的長勢信息發回到技術中心,農業技術人員就可以遠程對莊稼進行會診。
變得輕松的不僅僅是生產者。坐在辦公室里,安徽省農委市場信息處處長趙霞打開手機里安裝的12316軟件,再點擊安徽省大田作物農情監測系統,全省20個示范縣小麥苗情的實時監測圖像一一跳出。“這是鳳臺縣的,這是五河縣的……”趙霞一邊查閱圖像和數據,一邊感慨:“不出辦公室就能知曉數百公里遠的小麥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這在以前不可想象。”
“農業物聯網對農業種植的最基礎益處就是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各項生產數據指標。但目前我只是在蔬菜大棚里安裝了傳感器。糧食作物面積太大,一個傳感器那么貴,用不起。”滁州南譙區種糧大戶王守明告訴記者,這些年種糧憑感覺和經驗的多,憑參數和科技的少。但經濟作物效益相對較高,所以寧愿投入大些,掌握溫度、溫度等參數以便及時調整田管。隨著條件的發展,他覺得在未來經濟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可能也會在小麥田里安裝農業物聯網系統。
推廣難處:信息化基礎薄弱,運營投入高
普通的種糧大戶可能暫時還無法深入體味農業物聯網的價值。而占地36平方公里的安徽省龍亢農場已經嘗到了物聯網種田的“甜頭”。
在這里,農場管理人員、家庭農場主、土地流轉承包大戶已經實現在電腦和手機上遠程監管、監測農田作物的長勢,病蟲害發生、倉庫環境和農機作業情況,通過實時監控,作出判斷和應對。物聯網監控系統,采用網絡高清攝像機、網絡紅外攝像機、紅外夜視儀、網絡存儲視頻設備,依托農場現有網絡建設而成。
除了物聯網監控系統,龍亢農場還裝有物聯網感知系統與農機監管系統。去年6月上旬,龍亢農場在9臺大馬力收割機和6臺大馬力拖拉機上安裝了農機監管系統終端,實現對農機作業實時定位、視頻遠程監控、農機作業精確計算和費用的自動核算、農機作業進度自動匯報。據悉,這一目前全國為數不多的農機監管系統終端,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也提升了農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科學化水平,當然整個系統投入也是不菲。
“目前國內農業整體基礎條件薄弱,農業信息化方面缺乏有效投入和支撐。這為物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一定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是更好的后發優勢,我們可以加強農業物聯網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從而避免農業物聯網建設的重復投資和低水平的惡性競爭。”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珍玉說。該公司自2010年起就投入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
徐珍玉認為,由于農業物聯網尚處在發展初級階段,要開發出農業生產者用得上、用得起和用得好的低成本、易維護的設備和技術需要一個過程。他建議,政府要加快開展對農業物聯網產業的整體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和科學布局,并分階段實施。
發展思路:關鍵在于“接地氣”、“傻瓜化”
“從安徽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實踐來看,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生產應用推廣發展較快,在大田生產農業生產應用推廣卻略顯滯后。”胡桂芳說,原因來自三方面:一是當前大田生產農業物聯網技術尚不成熟,集成度不高,直接制約了該項技術的應用推廣;二是大田生產農業物聯網是在開放環境運行的,受外界自然環境干擾較大;三是相比其他農作物,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較低,加之部分地方政府的投入、扶持力度不夠,直接導致了農民應用積極性不高。
安徽省已經針對這些難題進行探索。組織生產管理專家、農業物聯網應用單位、高校科研技術人員,組成科研團隊分別針對玉米、水稻、茶葉三種作物的大田生產專家智能決策系統進行研發攻堅。同時把物聯網應用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緊密結合,依托物聯網的強大監測分析技術,有效建立電子商務遠程信任。
“由于大宗作物的比較效益較低,依靠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很難承擔起建設物聯網的相關投入。建議政府將農業物聯網的應用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名錄,對大田生產農業物聯網給予更多補貼。安徽省已將農業物聯網實用人才培訓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鼓勁各級高校開設與農業物聯網相關的專業和課程。”胡桂芳表示。
安徽省大田農業物聯網從2011年底起步建設,到目前有202家農業經營主體應用。胡桂芳認為,農業物聯網是否有生命力,關鍵要看它的應用是否“接地氣”,操作是否“傻瓜化”,為農民群眾所接受。“發展農業物聯網必須緊密圍繞農民生產、生活需求,來進行規劃、設計、引導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