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物聯網”,問題不在于“是否”,而在于何時、有多大、誰會賺到大錢。這至少是很多投資者、科技聯合企業和投資銀行的想法。他們把物聯網看成是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橫掃全球以來最大的機遇。
不知你是否被這樣的想法所吸引:在數英里外,用手機控制你家里的恒溫器和家居安全系統,或者戴上一款智能手表或健身記錄器。每當提及物聯網時,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都是這些產品。但是這一概念還涵蓋了大得多的、并且較少被人看到的應用領域—能互相發送數據的一切產品,從汽車、鉆井平臺到工廠機械。依據可能的消費和商業應用,分析師們爭先恐后地做出最宏大的預測:Gartner公司1.9萬億,IDC集團7.1萬億,思科(Cisco)19萬億。它們說的是設備數量還是美元?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反正就是大!(聲明一下,它們說的是美元。)
巨頭把潛力股們都收了
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樣的狂熱可能會導致一種熟悉的焦慮感:我們可以將它稱為對錯過下一個重大事物的擔憂。事實上,結果總會有些許失望。可投資的公司相對很少,那些機會最大的業務不是剛剛上路、充滿風險,就是深處于大企業的內部。這些企業實在太大,把產品互聯帶來的效應稀釋了。但是,我們會看到,機會將出現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
對于散戶投資者來說,風投機構和大型科技公司的騷動是一種障礙。例如,風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的一位合伙人喬希·埃爾曼(Josh Elman)投資了“智能家居”公司SmartThings,他預期過兩到三年,這個行業就會發展起來。后來,谷歌公司(Google)出資32億美元,買下了聯網恒溫器生產商Nest。很快,Nest自己又花5.55億美元搶購了聯網攝像頭生產商Dropcam。埃爾曼說:“從那時起,一切全完了。”由于谷歌大膽采取行動,大型科技公司競相制定了自己的戰略。而所謂的戰略其實就是并購。果不其然,去年8月,在埃爾曼投資后不到一年,三星(Samsung)拿下了SmartThings。
這樣做的結果,是留給投資者的行業純玩家所剩無幾。SmartThings在未來很多年內都不會給三星帶來有實質意義的盈利。谷歌的營業收入高達560億美元,Nest和Dropcam的收入與之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另外一些成功的消費品公司,比如Pebble、Fitbit和Jawbone,仍然是私人控股企業。在這個領域里,最能稱得上是好賭注的,是Garmin公司,它本是一家汽車導航企業,后來自我重塑為智能手表、健身記錄器和寵物追蹤設備的銷售商。在2014年第三季度,公司一半的營業收入來自于非汽車產品的銷售—股價在2014年上漲了33%——但是它的好日子可能不長了:它和其他智能手表公司的銷售將很快受到蘋果(Apple)產品的打壓。
對于投資者來說幸運的是,消費者產品只是整個市場里的一小部分。幾乎所有聯網設備都使用了傳感器,它的應用無窮無盡,預計可以滲透到幾乎所有產品領域,從交通信號燈、停車場到噴氣發動機和輪胎。北方信托公司(Northern Trust)的科技基金聯席經理德博拉·科赫(Deborah Koch)說:“這不僅僅是科技投資,這將成為一場帶動整個經濟的生產力運動。”科赫說,現在找出一個贏家還尚早,舊的行業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都不會采用這類技術。
聯網設備的進步大都發生于像通用電氣(GE)這樣的舊經濟體巨擘的內部。公司的首席營銷官康貝絲(Beth Comstock)表示,通用電氣銷售大約43種的“工業互聯網”產品,營業收入超過10億美元,最大的買家一直是航空和機車客戶。她還說,那些公司的IT部門已經懂得如何利用來自于傳感器的數據,比如提高燃料效率和讓火車跑得更快。她強調,這項產業還在起步階段。
關注供貨商,如芯片公司、無線網絡設備制造商
很多投資者并不關注終端產品,而是押寶于供貨商。畢竟,要實現聯網,就必須有人生產出數以十億計的芯片。貝萊德公司(BlackRock)的高級投資組合經理保羅·埃布納(Paul Ebner)說:“相對于玩轉物聯網更明顯的方式,我們認為,對芯片的需求十分強勁,對這一市場的估值偏低。”他的公司已經為面向汽車行業的芯片制造商提供了資金支持,因為車企購買了8%的半導體產品。(事實上,這些汽車很可能把它的4G LTE能力像它們的發動機功率一樣當作賣點。)
高通公司(Qualcomm),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從某種程度說,它驅動著幾乎每一部智能手機。這樣的主導地位將使公司成為一位重要的玩家。實際上,不久前,公司出資25億美元收購了英國半導體公司CSR,表明它有意成為物聯網的巨頭:CSR銷售用于汽車、打印機和無線電臺的芯片。高通的首席執行官史蒂文·莫倫科夫(Steven Mollenkopf)說,這一新市場將推動公司在未來數年內的年增長率為8%至10%。因為出現與中國被授權方發生爭端的新聞,公司的股價不久前受挫,使其市盈率達到了14倍,對于一家增長型科技公司來說,這個價位相當便宜。
還有ARM公司(ARM Holdings),它授權使用的處理器架構驅動著全球95%的智能手機。這是一家小公司,2013年的營業收入僅為18億美元,但是在移動芯片領域,它已經打敗了芯片巨擘英特爾(Intel)。ARM正在成為最大的聯網設備授權商:在2013年,有100億個它授權的芯片被銷售出去,其中的一半用于家電等非移動設備。去年10月,公司推出了一款專門用于工廠機械、汽車和智能家居的芯片。
在專注于企業的公司中,最可能實現純投資的是Sierra Wireless公司,這是一家市值高達12億美元的無線設備制造商。公司的全部利潤都來自于無線領域,服務于克萊斯勒(Chrysler)、雷諾(Renault)以及豐田(Toyota)的供應商Dezo等汽車客戶,也服務于工業公司。Sierra公司的預期市盈率高達33倍,但并非不合理,因為公司預期未來五年的盈利年均增長為81%。Avondale Partners的一位主管、高級研究分析師約翰·布賴特(John Bright)說:“投資于一個滲透率較低的較小企業,見效要比投資于思科、高通或通用電氣這樣的巨輪快。”
作為一艘巨輪,思科公司正在盡可能地快速前進。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已經把公司的未來押在了他所說的“完全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上,推出了800種產品,比如用于采礦現場和制造車間的無線網絡。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分析師西蒙娜·揚科夫斯基(Simona Jankowski)說:“在網絡化產業方面,思科已經領先于競爭對手。”思科有10,000個聯網設備客戶,在公司的490億美元總營業收入中,有24億美元來自于這些客戶。這點營業收入或許不足以讓股價重新活躍起來。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崩潰后,思科的股票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由于對公司網絡硬件的需求持續萎縮,思科在此期間實施過多次振興的努力),一直沒有行情。
盡管如此,所有的烤面包機、車庫大門和空調也都要上網。在短期內,思科和它的同業公司將面臨很高的需求。管理著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中盤增長基金(TIAA-CREF Mid-Cap Growth Fund)的聯席經理特德·斯卡利塞(Ted Scalise)相信聯網硬件最終將成為大宗商品。中盤增長基金在過去五年的平均年收益達到16.9%,而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為15.9%。但是他認為,Aruba、Ruckus Wireless、Netgear等無線網絡公司可能在定價壓力限制它們的收益之前享受幾年的好時光。
專家表示,一旦硬件在幾年內到位,軟件公司將興起,幫助公司解讀硬件收集到的所有數據。科赫說:“軟件還在演變中,是未來網絡化運轉的關鍵。”Splunk公司(科赫持有該公司股票)和Hortonworks公司(已經提交文件,在2015年上市)處于行業趨勢的前沿。
趨勢剛剛開始
目前,物聯網的潛力遠遠超過了現實。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炒作將很快熄滅,出現“幻想破滅的低谷”,隨后而來的是“認知的爬坡期”,最后是進入“生產力的高地”。美國計算機行業協會(CompTIA)的研究和市場情報副總裁蒂姆·赫伯特(Tim Herbert)指出:“我們通常高估技術的短期影響,低估它的長期影響。”
好消息是,媒體炒作并沒有讓股票估值虛高。高盛集團的揚科夫斯基說:“現在更像是1995年的網絡熱潮,而不是1999年或2000年的。這是真正的趨勢,利益非常大,但我認為,一切還沒有過熱。”當然,這里的關鍵詞是“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