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重慶市結合實際,廣泛動員,推行公共文化物聯網建設,在九龍坡區、南岸區等8個區縣試點,開啟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新篇章。
一、準確定位,分步實施。公共文化物聯網服務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整合資源,改變公益性文化單位各自為政的格局,推進市、區縣、鄉鎮(街道)多個層級以及社會各界公共文化資源的集聚,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將通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安排、先易后難的開展公共文化物流網建設,分五個階段實施:從2014年起在有條件的區縣開展試點工作,2015年逐步推開,2016年全面推開,2017年制度建設建立效益初顯。2020年在市內初步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適應、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物流網服務體系,有效覆蓋達85%以上。
二、菜單服務,供需對接。公共文化物聯網主要體現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通過搭建全市統一運轉的虛擬網絡服務平臺開展菜單式服務。具體為全市性的一個主平臺+所有區縣子平臺+所有鄉鎮為終端構成的網絡平臺,開通統一的服務電話。實施方法為:城市社區、學校、企業和鄉鎮、街道等城鄉居民群眾以及老年人、農民工、留守兒童、殘疾人等需求主體定期通過網上預約、電話預約、微信預約、線上線下預約等形式實行“文化服務點菜”,各級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工人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普活動中心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等配送主體定期根據資源狀況及配送標準進行配送。配送形式包括文藝培訓、文藝演出、文化講座、文博展覽、閱讀指導、科普宣傳、創作輔導等。同時,還積極調動熱心文化工作且有一定技能的業余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離退休人員、在校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等參與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果。
三、強化監督,務求實效。為確保實效,重慶市文化委要求區縣文化部門對工作進展進行綜合性評價,定期將群眾需求和配送情況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和反饋。同時將此項工作納入了每年一次的“三館一站”評估定級和免費開放績效評價的內容,工作效果直接影響評價結果和年度對區委、區政府經濟實績考核結果,以此調動各地積極性。(來源: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