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繼首批20個縣利用物聯網開展大田作物“四情”監測后,日前又有36個糧食主產縣步入這一陣營。大棚蔬菜、設施園藝、水產養殖用上物聯網已不算什么稀罕事,但在廣袤無垠的農田里裝上傳感器,千百里外就能知道麥子、水稻長得咋樣,有沒有蟲害,要不要施肥,缺不缺水,從而實現科學田管,還是一件新鮮事,可以說為糧食生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們不禁要為這一做法叫一聲好,點一個贊,也期待更多地方讓物聯網走進大田。
先進的物聯網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給糧食生產裝上“千里眼”,這事為啥值得期待?筆者以為,一是通過遠程專家會診,政府可以科學決策,快捷高效地指揮調度;二是可以快速收集田間信息,實現用藥、用水、用肥的精準控制;三是能夠節本增效,有效降低化肥、農藥投入量,減少浪費,降低污染,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當然,也應當看到,因為投資大成本高,當前的物聯網多是在小范圍使用,如何加強應用創新,開展規模化應用示范,逐步降低物聯網應用成本,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加快形成政企合作、市場化運行的推進機制。
當物聯網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當物聯網對農田作物達到可控階段,糧食增產必將再跨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