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延伸了互聯網的邊界,讓人與萬物溝通無障礙;在高科技領域,他發現了一片嶄新的藍海,讓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的濤聲。”這是劉海濤獲評“CCTV經濟年度人物”的理由。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最早研究物聯網的科學家劉海濤,老家就在潁泉區行流鎮。4月4日,劉海濤回到家鄉,商討在阜投資建設物聯網產業相關項目。
為什么會選擇在阜陽發展物聯網產業項目?這將對阜陽經濟社會帶來哪些影響?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對劉海濤進行了專訪。
劉海濤,感知集團董事長,是國家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擔任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組長、國家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開始著手研究傳感網技術。在研發了幾年后,將一個新名詞——“傳感網”或“物聯網”應用于大眾,他說“我想讓大家知道,我國并沒有跟隨外國的腳步,這是我們的原創,我們的創新品牌。”
1968年出生在新疆的劉海濤,父母是潁泉區行流鎮人。生在外地長在外地的他,對家鄉有一種無言的牽掛,希望能為家鄉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次到阜陽來,就因為這里是我的家鄉,我對這里有深厚的感情。”劉海濤說,近年來,阜陽發展得非常快,他最大的印象是阜陽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對于新興戰略型產業,特別對于物聯網產業高度地認可,有極高的靈敏度,這對阜陽下一步的經濟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感知集團在物聯網領域已經做了15年,現在在全球有60多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從物聯網的金融板塊,到產業化的版塊、研究與標準化的版塊都有涉及。我們想從金融到商業、產業集群等多方面,在阜陽進行比較全面的物聯網產業推進。”談及自己的“本行”,劉海濤滔滔不絕,他解釋說,物聯網發展速度非常快,它被稱之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信息化第三次浪潮。與互聯網相比,物聯網將給世界帶來更深刻的變化。“因為互聯網接的是虛擬的信息空間,是信息共享的網絡;而物聯網聯接的是現實的物理世界。”
劉海濤表示,物聯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全新的學科、全新的技術,其滲透性極強,可滲透到各行各業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要比互聯網還要強,互聯網解決的是一個流通領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物聯網改變的是傳統產業的核心。
拿阜陽的傳統產業農業來說,物聯網同樣會對整個農業的發展帶來根本的變革。“現在農產品和食品的安全問題,社會十分關注。”劉海濤表示,以小麥生產為例,可以通過物聯網的應用,從麥種撒下去的那一刻開始對其進行監管,麥苗生長期間施了多少化肥、農藥,到什么時候收割,再到物流倉儲的環境怎么樣都可以監管到,小麥面粉是不是安全的,完全在控制之中。
劉海濤說,阜陽已被列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物聯網對于阜陽的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現在阜陽市委市政府領導對于物聯網高度重視,加上這里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認為阜陽極有可能成為信息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