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到熱帶海濱城市三亞,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滾滾熱浪和湛藍海水,還有大數據的神秘魅力和Splunk的蠢蠢欲動——不久前這里落幕的Splunk亞太峰會傳遞了很多信息:大數據,仍然是Splunk的未來所在和平臺優勢,同時也是將觸手伸向其他領域的武器。
最佳主角:用戶。盡管大數據的概念早已風靡,但如何應用和落地一直是大家眾說紛紜的焦點。在過去一兩年中,我參加過各種以大數據為主題的會議,自始至終用戶案例都是我最為關注,但也是大多數會議最為匱乏的。
這次Splunk亞太峰會令我印象深刻,因為除過常規的產品推介之外,用戶成功案例分享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不過只有少數案例對于媒體是開放的)。從老生常談產品技術,到用戶分享經驗體會,我相信這是越來越多打算或者正在擁抱大數據的企業機構希望看到的變化。
仔細研究官方資料,發現分享用戶案例的包括軟銀集團、巴克萊銀行、渣打銀行、日產汽車和LG電子等大型公司,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目前大數據的行業應用現狀,那就是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的典型案例還主要集中于金融、銀行、電信、制造和零售等行業。這些行業某種程度具有真正意義的大數據,對于數據分析的需求比較高因此走得比較前沿,同時也對其他行業起到了一些示范作用,而醫療和政府等在運用大數據和數據分析上仍然相對保守。
Splunk的大數據多樣進化論
中國市場有特殊性。整體來看,中國與其他地區的市場一樣,都希望通過大數據提高運營能力和洞察力,但同時Splunk也看到中國一些特殊性。
首先在服務類型上,如IBM和Oracle等傳統大型IT公司提供給中國客戶的服務與Splunk的服務還是會有一些區別,Splunk在中國慢慢找到更多競爭對手之后,勢必會覆蓋更廣闊的市場和業務范圍,現階段由于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Splunk在中國做的業務還主要是維智能的類型,而在安全方面,由于中國對于數據安全方面極具保護性,因此在保險和醫療等行業需要時間去建立信任關系,慢慢滲透到這個類型的業務。
中國是個年輕的市場。Splunk這家公司創建于2003年,2006年發布第一款產品,2012年納斯達克上市,如今它在全球擁有1000多名員工,已經進入中國并在上海設有開發中心。
截至今年,Splunk在全球有7400多個客戶,其中中國有超過70家企業客戶,中國客戶主要集中于電信、保險和銀行業等,包括銀聯支付、民生保險、百聯支付、國美電器、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等。
但Tom坦言,對于Splunk來說,中國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市場,要讓客戶愿意分享他們的使用經驗還需加以時日。在他看來,這是大數據在全球各個市場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他本人也期待著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去分享他們的成功案例。
業務多樣化決定前景。現在Splunk的大部分業務是圍繞監控和捕獲機器數據,數據分析占到整體收入近2/3,安全業務占1/3,但是數據的運用是多元化的,Splunk強調從核心IT擴展到任務關鍵的運營分析,這個轉變尤為明顯。
在峰會演講中,我斷斷續續地收集到一些有趣的用戶案例,如某電信運營商利用大數據建立數據安全機制以符合當地個人信息法規的要求;某通信公司通過數據分析提前預見快速變化的安全和風險管理問題,用于改善服務交付并避免違反法規;某建筑設備公司把收集到的大廈電梯數據與商業建筑租約進行關聯,判斷其商業價值并改變與租戶的談判技巧。
因此看到,Splunk正潛移默化地向成為一種“分析引擎”靠近。之前Splunk是和企業部門經理打交道,也許未來它會更多地接觸到C級別甚至是VP級別的管理者。如果Splunk可以將用戶群覆蓋到IT管理員之外的領域,那么增長潛力將是巨大的。
Splunk的大數據多樣進化論
加快軟件交付節奏。去年10月Splunk把Enterprise 6.0作為一款重磅產品推向市場,到今年5月升級到6.1版本,期間不過半年時間,意味著6.1不像是6.0那樣大的一個動作。但是Splunk產品管理副總裁MarkusZirn強調,Splunk今年還會再推出一個版本,從長期來看,Splunk將加快產品推向市場的節奏,至少保持每年有兩個新版本上市。
這就意味著不是所有新版本的推出都是革命性的,或者特別大的改變,很可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小范圍的功能增強的改動。“我們的方向很簡單,就是機器數據……機器語言是大數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增長最快的。”
Splunk的大數據多樣進化論
Splunk Enterprise 6.1。在峰會上發布的這個新版本軟件,最突出的特點是支持多站點集群,允許客戶在多個數據中心進行部署,從而增強了設備的可用性,在單個數據中心或者某幾個數據中心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快速啟動修復功能。Zirn認為,多站點集群是大數據市場一個非常重要的需求,而這在Hadoop標準版本中是不具備的。
第二個主要特性是增加了點擊和拖拽功能,主要目的是讓使用更加簡單和便捷。第三個新增功能是改善預警功能,當與其他系統進行整合的時候,Splunk自身產生的報表或者報告是可以對外導出和公開的。
Splunk的大數據多樣進化論
云和數據分析合體。現在Splunk已經正式入駐AWS云,由此推出的Splunk Cloud成為Splunk Enterprise功能即服務版本。Splunk產品可以作為服務運行在AWS云上,用戶不需要購買專用IT設備就可以獲得數據分析帶來的便利,即所謂的“分析即服務”。
現在越來越多的數據被推送到云中,很多企業已經開始慢慢接受在云上得到分析即服務的模式,相信Splunk也是希望通過和AWS云的合作能夠觸及到更廣的市場。
競合關系不可避免。像Splunk這樣一些前沿的大數據新興公司,是否會給如今同樣在談大數據的傳統IT廠商(例如IBM、Oracle、惠普、EMC等)帶來一些困擾?
思科不僅是Splunk長久以來的客戶,而且在很多層面也是Splunk的合作伙伴,雖然Tom表示不便透露具體合作模式,但他承認,很多客戶實際上也是Splunk的對手,只是在談論大數據的趨勢和技術方面,想法和做法不一樣。
這個說法得到了Zirn的認同,他坦言現在Splunk和思科、EMC、VMware以及賽門鐵克這些公司之間的關系的確是微妙的,他們不僅是Splunk軟件的使用者,但同時也是Splunk在大數據某些領域的競爭對手,怎樣界定要取決于具體的數據使用情況,但不管怎樣最終其實就是一種競爭與合作交融的關系。
Splunk的大數據多樣進化論
從Splunk的角度看,它承認單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能滿足所有細分市場的需求,所以要維持和這些廠商的競合關系,那么我個人認為,Splunk這家公司有不錯的愿景,在某些細分領域的確會和一些傳統IT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是相同,但畢竟后者有龐大的規模和資源,Splunk尚不足以構成實質性的威脅,至少現在是這樣的。
兩大感受。這次峰會上我并未看到國內案例的分享,Splunk亞太負責人在會后的采訪中解釋說,因為現在國內一些成熟案例還主要是金融和電信這樣一些敏感的客戶,所以暫時還無法對外公布一些細節。那這也是我后續比較期待的,希望能看到來自國內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機構分享的豐富案例。
其次,現在做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的公司非常多,要想在這個市場中脫穎而出,就一定要有比較清晰的愿景和規劃,看在前面,走在前面,知道自己未來要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提前行動,才能搶占先機,不被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淘汰。
兩大猜測。又是一個神秘的封閉環節:移動。移動性成為企業級軟件一大方向已勢不可擋,Splunk涉足移動領域毫不令人意外。但是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去年Splunk收購了成立只有兩年時間的移動平臺分析公司BugSense,在此之前Splunk從未涉足移動領域。Splunk首席執行官Sullivan曾表示:“企業應用和IT投資越來越多地開始轉向移動,使其成為運營智能化的一個重要數據來源。”
BugSense主要是對移動設備應用的性能進行分析,根據相關數據更好地解決漏洞問題,它支持Android、iOS和Windows Phone,通過軟件開發者包提供云平臺上移動設備的數據分析。這讓Splunk走上了一個全新的方向,一個和目前Splunk機器數據有所不同的路線。
所以盡管Splunk方面表示不便透露未來產品規劃,但猜測很可能是基于BugSense的移動應用性能分析技術,再結合Splunk自身某些數據分析功能針對移動平臺進行調整。
Splunk正在進軍智能家居領域?答案也許從這次峰會對媒體開放的韓國LG電子集團案例分享中初見端倪。LG電子智能數據團隊高級經理Daniel Cho分享了LG如何通過傳感器數據收集,把數據分析結果轉變為服務,把服務和產品運用于智能家居和智能生活中。
Splunk的大數據多樣進化論
當下,不少應用提供商都在談論智能設備,谷歌天價收購智能恒溫器公司Nest,蘋果投身物聯網推出智能家居平臺,不僅如此,技術型企業也開始把目光聚焦于智能家居領域,他們需要一個能夠掌控家具環境中各種智能傳感器的平臺。
Splunk首席執行官Sullivan曾在公布最近第一季度財報時這樣說到:“也許我們能提供最大價值的是在更為商業化的領域。這方面,我們在服務器端的專注多于在設備端,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在聚集許多種不同設備的商業領域扮演一個更好的角色。”
所以在這樣的場景下,Splunk可以扮演一個特別的角色,提供自己專業消費級產品,當然在某些特定行業Splunk將特別需要依賴于合作伙伴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