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蘭陵縣采訪了解到,從去年3月蘭陵現代農業示范園引入農業物聯網技術后,又陸續在縣內選取多個試點推開。運行一年,其成效如何?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右邊屏幕顯示的是園區內各個監測點的監測數據,包括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等;左邊則是遠程監控畫面。”在蘭陵現代農業示范園內,技術員張子龍指著農業物聯網智能監控平臺介紹說。順著這個控制終端延伸出的數據線向棚內走去,每走幾步就會發現一個細長豎立的架子,上面掛著幾個帶有天線的小盒子,這就是用于收集數據的無線傳感器。去年3月,蘭陵現代農業示范園引進托普農業物聯網技術。所謂物聯網技術,就是通過利用無線網絡,使用傳輸系統,監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控制澆水、施肥、降溫等系統操作,來達到科學管理蔬菜生產的目的。
蘭陵縣蔬菜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付成高介紹說,“這種智能管控,改變了以前憑經驗種菜的局面,通過調節溫度、濕度,病蟲害的發病率能減少6成以上。去年年底,蘭陵縣投資50萬元選取了5個試點搭建物聯網智能平臺,張村就是其中一個。
“現在已經在20多個大棚安裝了遠程監控攝像頭。”在張村負責管護物聯網智能監控平臺的張慶先告訴記者,這個智能可控系統一端連著張村蔬菜大棚,另一端連著該村蔬菜的主要批發市場——蘇州南環橋蔬菜批發市場。“只要登上物聯網系統平臺,遠在幾百里之外的消費者就可以看到這邊大棚蔬菜種植管理的全過程。”
“通過物聯網遠程監控,蘭陵人在大棚內的施肥、用藥等各個環節的農事活動暴露在消費者監督之下,提升了蘭陵人種菜的品質意識。”付成高說,今年蘭陵縣代村、張村、南仲村三個蔬菜種植大村將全面搭建起物聯網智能平臺。
在蘭陵,雖然物聯網技術已經跨過了從示范園到蔬菜大棚的門檻,但付成高認為,物聯網技術真正推廣開來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現在只能算是試驗和示范階段,這在全國范圍內都是如此。”
付成高介紹說,一是投入成本的問題,安裝一套較為完備的物聯網設備至少要5-6萬,一般農戶承受不了;即使是面對合作社,有的也難以承受。二是最重要也最難突破的是農民觀念的轉變很難,懂技術會操作的農民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