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上來的信息被匯聚到數據中心,還要對其進行存儲、交互和分析,國內在云計算和超海量數據處理方面,還未掌握核心技術。最后,在全面獲取系統精準的信息基礎上,針對不同應用的智能化處理,更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需要大量工作研究智能化應用的數學模型。
目前國內在芯片設計和開發上已經具備一定水平,但自主可控可管的問題仍然嚴峻。中國的互聯網域名系統和地址,以及物品條碼,用的都是國外的技術體系、編碼地址,車聯網在車輛標識上不能重蹈覆轍。
實際上,公安部已經推出一種識別率在99.9%以上的專用電子標簽,可安裝在汽車擋風玻璃上,形成對車輛身份和位置信息的唯一標識。不過,要對車輛信息進行跟蹤,還需要在監控區域部署一定密度的數據采集設施。
模式難行
在巨大的市場誘惑面前,車聯網的相關企業不愿坐等技術與管理破局。電信運營商、汽車電子和服務企業,甚至汽車貿易企業,開始以一種簡化版的車聯網運營模式向前推進——圍繞車載智能平臺進行集成,實現內容和應用的整合。
憑借移動網絡通道的優勢,三大運營商在車聯網上的推進方式,基本是將車載智能終端與無線通道相連,以提供實時交通路況、導航、救援定位、車況檢測、4S店預約等運營服務,多基于呼叫中心或移動互聯網,并不涉及什么新的技術,只相當于在現有網絡基礎上一個新的業務拓展。
真正的車聯網應該是多個信息系統一體化的,人、車、路、環境之間的信息是互通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車聯網。相關標準統統沒出臺,連起步階段都不能算。不過現有技術條件下能實現的,馬上能見到效益的,也只有這種模式。但即便是現有的這種模式,也并不能確保在商業模式上的成功。進入市場的所謂“車聯網”產品和服務,都是汽車制造商替終端用戶埋單,通常一年到三年,到期后是否會主動續約服務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