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周末》近日報道,美國地產商蓋爾國際在韓國控股投資的一個城市項目已建設了12年,2016年將正式投入使用。它是韓國最大的私人地產項目,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贏利為目的的城市,其最大的賣點就是智能和綠色,也因此被媒體美其名曰為巨型iPhone.它的每個角落幾乎都裝有不斷向中樞持續發送數據流的感應器。這樣,各處的建筑情況、能源需求、道路和交通狀況、室內外溫度等數據都可以被采集和分析,而中樞系統就會根據需求隨時作出調節,從而實現清潔和節能。這一切靠什么實現的呢?--“物體互聯網”.
顧名思義,“物體互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更官方的叫法是物聯網。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與全球同處于起步階段。2011年11月,我國發布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以期大力發展物聯網,助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近幾年,國土資源部門已開始探究這一新事物。像徐州在2009年就開始采用物聯網、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等來建立礦產資源與礦區土地一體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地表數據和地下規劃數據、現狀數據的“一張圖”管理,為礦產儲量動態監測、土地塌陷分析、村莊搬遷分析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太原于2010年開始嘗試用物聯網來開發基本農田保護系統、地政和礦政管理等,將每塊基本農田、每個私挖濫采點聯網,從而實現全天候監控;深圳于2011年開通了土地監察數字平臺,集違法判定智能化、監察過程透明化、應急反應快速化于一體,真正做到了“看得見、辦得了、管得住”,而構建這一平臺的關鍵技術之一也是物聯網。
物聯網之所以被國土資源部門提上議程,關鍵在于單靠傳統的3S技術難以提高監測精確度、擴大監測覆蓋面以及形成一體化的監管系統,而物聯網憑借其強大的“感知”力恰恰可以彌補。
21世紀是信息世紀。國土資源管理要規范、要創新,定然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1月中旬,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二五”規劃》,強調要積極推進物聯網在國土資源領域的應用,探索建立智能化實時動態監測網絡系統。
這一系統若能建成,它就可以仿若國土iphone一般,智能服務于國土資源的各項管理:便捷地采集各類用地情況,嚴格監管土地整治工程的實施、驗收,適時預測預警地質災害,等等,從規劃到利用,從測繪到地災預警,從開發實施到實時監管,幾乎一切利用活動都可在其嚴密監控之下。
然而,繪就的藍圖最終須靠行動來實現。目前,物聯網作為新興的信息化技術,在國土資源領域的應用尚處于初步研究階段,推動國土資源管理智能化升級,還需在物聯網方面作出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