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浸種催芽,計算機屏幕上水稻品種、40個浸種箱和4個加熱箱的水溫水位、8個攝像探頭監控的種芽狀態一目了然,7~10天種子‘破胸’,一次可同時浸種催芽1000噸,供22萬畝地育秧插秧使用……”1日,在長80米、寬50米、高13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投資1300萬元的鋼結構水稻芽種生產基地,綏濱農場場長李思軍的“現場解說”讓記者大開眼界。
走進農墾寶泉嶺管理局,第一站就真切感受到了墾區備春耕科技當家、智能化催芽標準化育秧的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方式的“震撼”。在綏濱農場第十六居民組的智能溫控大棚,“3G”智能程控系統——遠程自動監控、自動卷簾、自動微噴和數據自動采集,實現了水稻育秧大棚的溫濕度自動控制。
“大棚是利用拆遷居民區土地復墾建的,每棟寬7米、長60米、高2.75米;100%高臺育秧,全部采用缽形毯狀育秧盤專利技術,盤上三膜覆蓋,可確保棚外零下11攝氏度苗床無凍害;擺盤必備篩子、耙子、耢子、磙子、刮子、模子、撮子、抹子、拍子‘九子’,流程、標準展板和營養土、腐熟有機肥‘混合小樣’進大棚;4月5日開始育秧,5月10日采用高速插秧機插秧,可實現畝增產40~60公斤,稻種留樣存檔、從源頭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
李思軍介紹說,綏濱農場從去年秋收結束就全面提前進入到備耕狀態。2011年10月25日前完成了新開發2萬畝水田的筑埂和整平,11月10日前新建百棟大棚育秧基地20處,統購化肥1.6萬噸、芽種2500噸,新進水田整地機車120臺、高速插秧機100臺,電動播種機90臺,2012年3月10日前農用物資和機械已全部到位。農場電視臺從大年初五就開始每天播出新技術推廣與農業標準管理講座。植保、水稻標準化栽培、農機維修、農機駕駛和蔬菜栽培培訓班累計培訓4000余人次。“搶前抓早、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東風,墾區已經拉開了高起點起步、高標準開局、快節奏推進的春耕大幕。”
在二九○農場和軍川農場,各水稻智能浸種催芽基地和育秧大棚也是一派繁忙景象。36歲的呼志敏以前在二九○農場開出租車,如今已“轉行”種水稻。他說:“種地想致富還真得靠科技。過去在炕頭、房檐下育種催芽,都是土辦法和作坊式兒的死看死守,動不動就因為睡著了溫度高了出現‘瞎種子’,現在一色是智能化、標準化,出苗率高、秧還壯。以前一公頃水稻產量只有7500公斤,現在能達到8500公斤到9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