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AT中,阿里是最早布局移動醫療的。本以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何曾想,其移動醫療業務竟在今年連遇“深坑”。藥監碼業務被收回、第三方網上售藥也被叫停,受到重創的阿里移動醫療之路,接下來該怎么走?
阿里移動醫療業務連遭政策重創
經歷了2014、2015年的融資熱潮,今年以來,移動醫療領域似乎陷入了融資寒冬。伴隨著這股寒冬的,還有來自政策面的重重限制。
作為BAT中最早布局移動醫療的巨頭,阿里巴巴旗下的移動醫療業務有著指標意義。但其相關業務今年以來已經接連遭遇政策瓶頸:先是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宣布收回藥監碼業務;7月宣布暫停第三方網上售藥試點。兩大業務連遭重創,阿里多年經營近乎歸零。
回顧阿里巴巴近年進軍移動醫療的歷程,簡直就是和官方政策的博弈史。
可以看到,2011年6月,淘寶醫藥館上線,阿里正式登陸移動醫療。然出師不利,次月初,便被浙江省食藥監局請去喝茶,責令整改。原因是其合作藥店的二級網站未經審批或未按規定標示《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的證書編號等。
整改后的淘寶醫藥以“天貓醫藥館”的名字再次上線。
隨后,阿里進入了一段風平浪靜的時期。2012年,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批準“95095”為首家第三方網上售藥試點單位。兩年后,阿里耗資10億,收購了95095的大東家——中信21世紀。拿下第三方試點許可的同時,還將中信21世紀的藥監碼業務收入囊中。
后來的天貓醫藥館成為國內最大的第三方網上藥品零售平臺;藥監碼業務成為阿里健康的核心業務。OTO平臺+藥品大數據,阿里的健康帝國開始漸漸成形。
不過,隨著2016年相關業務被叫停,阿里構建的移動醫療帝國前景堪憂。
“藥監碼”業務陷爭議,阿里養大的“孩子”被抱走
提到藥監碼,其實還得從2005年說起。這一年,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開始推行藥監碼,對全國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實施藥品電子監管。2006年1月份,委托中信21世紀開發運營藥監碼平臺。此后多年,藥監碼平穩運行,業內雖有異議,但未起波瀾。
最大的變化出現在阿里巴巴入局后。當阿里巴巴收購中信21世紀,并上線天貓醫藥館來搶食醫藥銷售市場,整個市場格局被打破了。
2015財年,天貓醫藥館的總商品交易額為47.4億元,占據在線醫藥零售市場半壁的江山。此外,天貓醫藥館還表示擬進軍醫藥批發環節。一手掌握著行業的全部信息,一手又直接參與行業競爭,藥品零售商感受到了威脅。
于是,在2016年1月25日,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起訴國家食藥監總局,請求法院“確認國家食藥監總局強制推行藥監碼的行政行為違法;判令國家食藥監總局立即停止違法行為”。1月30日,老百姓、一心堂、益豐藥房發布聯合聲明,表示與養天和“感同身受”。
阿里健康對突如其來的指責感到委屈,因為它在這方面確實也花了大力氣。中信21世紀曾在2006年表示,“我們做這套系統沒有向政府要一分錢,全部是免費投入。”2016年2月23日,阿里健康也發表公開信稱,“自阿里巴巴入股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以來,阿里健康在持續虧損的狀況下,仍然投入人民幣近億元資金,對原有藥品電子監管網基于云計算進行技術架構改造,進一步確保了國家產業信息安全和穩定性,藥品電子監管網技術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阿里健康的這項主營業務最終還是被畫上了“休止符”。從2015年阿里健康中期報告看,其總收入為2137.1萬港元;而進一步的財務信息顯示,電子監管網收入為2137.1萬港元,占阿里健康收入比達100%。
由此可見,隨著相關業務被主管部門終止,阿里健康也失去了藥監碼這個主要收入來源。
天貓醫藥之殤:苦心經營敵不過一紙文件
在藥監碼風波之后,阿里移動醫療布局今年遭遇的第二個“坑”是國家食藥監總局終止第三方網上售藥試點。
2013年將“95095”的證書收歸帳下后,天貓醫藥開始加強三方網上售藥業務,與各大藥房合作,先后吸引海王星辰、國大藥房、北中聯大藥房等20余家國內主流連鎖藥店入駐。到2015年2月,其藥品O2O業務已悄然攻下29個省市,覆蓋藥店數量超過4萬家。
除此之外,阿里還與金天醫藥集團達成合作,構建了“處方電子化平臺”,在東北三省率先推行“處方電子化”。當地消費者可以利用平臺上傳處方,等待平臺合作藥店報價,再進行選擇并完成交易,付款后獲選的藥店將會送藥上門。阿里的藥品OTO業務初現閉環。
然而,阿里的這番苦心經營,卻終究敵不過一紙文件。
今年7月底,國家食藥監總局發文要求,暫停第三方網上售藥試點工作,給出的原因是:“試點過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
這讓阿里多年在醫藥電商上的布局瞬間進入了停滯狀態。同時被叫停的另一家第三方網上售藥試點八百方創始人張小兵認為:從節省資源的角度,第三方平臺肯定是未來的一個方向。但國家對于醫藥電商的政策是相對滯后的。
DT君覺得,這樣的滯后,必然是出于對用藥安全、藥品監管的等多種正面考慮,但對于企業來說,這樣的等待著實痛苦。
政策搖擺不定,阿里健康業務被迫轉向
在兩大主營業務平臺先后遭受重創后,阿里被迫調整健康業務的規劃發展。
基于原來的藥監碼技術,阿里健康重新推出第三方藥品信息追溯平臺“碼上放心”。不同于此前藥監碼業務的強制性,阿里健康宣布,新的“碼上放心”業務在未來三年內將不向入駐企業收取發碼、流向查詢等基礎追溯服務的費用,盡可能減少做追溯生態系統的阻力。
與此同時,“第三方平臺試點”的結束限制了三方模式的藥品經營,而藥店自營的B2C模式卻并未受影響,阿里干脆決定做自己的自營B2C業務——今年8月阿里健康宣布收購五千年醫藥,希望借助其已經獲得的B2C許可展開業務。
不過,五千年醫藥所具備的資源和訂單處理能力,遠無法承擔天貓醫藥館級別的訂單任務,因此,在這方面,阿里可能還要花費大力氣對其進行“輸血”。此外,和之前一樣,政策的變幻不定依然是一個隱患。
有人說,這兩項業務的被迫改變,是阿里在醫藥領域遭受重創后的“困獸猶斗”,不過在DT君看來,這樣的堅持和投入或許是為了蓄力待發。
市場是有的,政策風口最終也會來的?
盡管移動醫療相關業務接連遇到政策瓶頸,不過,政策始終是變化的,一時的收緊,并不意味著未來就始終不再放開。
以互聯網售藥為例,第一紙政策來自1999年出臺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流通管理暫行規定》,當時明文禁止網上銷售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六年后,政策開始轉向,放寬了非處方藥網上交易,網上售藥成為可能。
隨著電商在其他領域的迅速發展,政策在沉寂了九年后再度開始松動。2014年,《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允許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互聯網平臺網售處方藥,并可以由第三方物流配送平臺進行藥品或醫療器械的配送。
2015年,“互聯網+”概念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醫藥電商政策限制的放寬,明確了大力推動醫藥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
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其實一直在努力嘗試和著力推動網上藥品銷售。結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醫藥零售試點,更多的只是出于解決當中出現的問題,而并非很多人理解的“政策倒退”和“永久封殺”。
據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醫藥電商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指出,2016年中國醫藥B2C市場規模將達到267億元,同比增長100%,藥品電商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對于阿里來說,一切或許只是變革期的“陣痛”,借此空隙,去嘗試其他模式,并從中積累行業經驗,解決終止試點通知當中存在的問題,可能是當前最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