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跟蹤類可穿戴設備、個人健康管理、運動類健康App正快速進入紅海。產品極度雷同,獲取客戶的成本越來越高,而收入模式上持續模糊無法突破,獨立存活非常困難,無法避免走向衰亡,甚至連出售給大公司可能都會變得非常困難。這是因為產業內的公司越來越意識到這些用戶的價值并不高,不忠誠且目的不明確,移動健康類產品本身也不能提供增值服務,只是一個空架子。
移動健康針對健康者、運動愛好者和時尚追求者,這些人抱著娛樂的目的,很容易被營銷活動吸引但又很快離去,因為產品不是必須性的,因此消費能力實際很低,這些資源很難轉化成真正的醫療需求并長期保持下去。與此恰恰相反的是,真正的有服務內涵的移動醫療產業,其實在中國遠未開始。
移動醫療沒有辦法以單獨的移動模式出現,這是因為醫療本身是一個極為專業而且沉重的活,移動的目的是為了在更省錢和方便的情況下更好地服務。而中國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大土壤。
首先,誰來做服務?移動健康之所以門檻低是因為不需要專業的服務者,因此也留不住用戶。但這也是中國市場的困境所在,真正的專業服務者——醫生,缺乏動力去做真正的服務,因為我們的支付體系不為服務買單,而主要為產品買單。移動醫療的核心是拉近醫患的關系,提高醫生服務的效率,讓病人更快好起來,但在目前的土壤下,醫生并不關心這些事情。
第二,機構之間的移動醫療合作剛剛開始,但利益關系不明確阻礙了其發展。機構之間為什么要合作?達到雙贏是最佳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把醫療比喻成一條流水線,各個環節上的機構各司其職,互相合作,保證這條流水線在最合理成本和最高效益的情況下運作,對大家是最好的。但是目前中國的醫療體系并不是這樣運作的,大的機構試圖包攬所有的流水線,做所有的事情,規模帶來了人流,增大了產品效益。小的機構也是如此,雖然缺錢,但是一旦有了補助,他們也會包攬所有的事情,比如采購器械和產品,推高收入,走的是相同的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機構之間的合作只能是蜻蜓點水,移動醫療的價值也就體現不出來了。
最后則是支付方和服務方的關系。支付方缺乏控制費用的機制,長年來產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的倒掛導致服務方不斷擴大產品使用,以獲得更高收入。價格的倒掛很難短期內修整,需要支付體系的變革才行。支付方面對服務方缺乏控費影響力,服務方持續沒有動力去縮減醫療費用,這樣的環境下,移動醫療很難發展。
有利于移動醫療的土壤必須有三個條件,機構的分散、人才的自由和支付的變化。當市場出現大量中小型服務機構,而不是被巨無霸醫院壟斷的時候,這些小機構才有可能會使用移動平臺和工具,因為他們自身無法做所有的事情,就必須要分包出去,然后通過做好服務留住用戶,移動醫療這個時候才有了機會。而大機構在一個分散的市場中,才會感到獲取客戶的壓力,這時候他們和小機構就不是爭搶,而是聯合,通過自身的錯位服務留住病人,這個時候機構之間的移動醫療項目才真正能夠展開。
而另一個必要條件是人才的自由。當醫生的服務和能力和個人掛鉤,而不是機構,他們才會有動力去做好服務。先決條件仍然是醫生的生存根本是否能從產品銷售變成服務。這一轉變可能是最難的,即使自由職業也不足以解決,而必須要整個服務定價體系的轉變——也就是第三個必要條件:支付的轉變。
支付是帶動所有這一切改變的關鍵。當一個醫療體系把成本控制變成核心,把醫療價值作為支付的根本,才有可能催生以控費為主的、提升服務質量的工具。移動醫療才會有發展土壤。
因此從這些環境要素來看,中國的移動醫療還遠未開始。專業服務人才缺乏,機構之間缺乏動力,支付者沒有為此買單的機制,這些條件在現階段嚴重制約了移動醫療的發展。這個行業仍然受到政策的嚴重影響,政策尤其是支付政策的變革決定了移動醫療發展的速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