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發生機制很復雜,診斷起來并不如大家想像中的容易,從全世界來看,疾病誤診率在20%-30%,這還是去看醫生,做身體檢查,做化驗和影像學檢查后得到的成績,你說網上問診靠不靠譜?所以,當前一段時間馬云說互聯網會讓醫生失業時,多數醫生都是一笑了之。
移動醫療App的價值究竟在哪里?讓我們先看看患者就診的痛點:服務體驗,醫療價格,醫生效率,醫生的技術,安全與質量。移動醫療不是萬能的神器,它可以提高醫生和醫院的效率,改善服務體驗,但是無法改變醫療價格,無法提高醫生的技術,可能會在一定成都上幫助改善安全與質量。
其實部分去醫院看病的人是不需要去醫院“看病”的,通過網上“看醫生”就可以了,移動醫療App的網上問診是解決這部分人“看醫生”的需求的,但它無法解決真正需要去醫院“看病”的需求。網上純文字,聊天式的移動診療只不過是類似網上流行的“曖昧”聊天,解決的是“意淫”而已。要想解決“真正”的問題,必須是F2F(Face2Face)或B2B(Body2Body),解決內心和身體的腫脹是如此,看病也是如此。
移動醫療O2O是“意淫醫院”,“手淫資本”
最近移動醫療很火,連一些大家并不看好,掙扎多年沒有起色的公司都拿了風投的A輪甚至B輪,很多新公司也紛紛成立。但是VC們感興趣的并不僅僅是Online,誰都知道多數移動醫療Online賺的只是吆喝,如何把Information Flow(信息流)或Data Flow(數據流)轉變為Cash Flow(現金流)是個很大的難題,做Online到Offline的O2O閉環才是多數VC的最愛。這不,許多拿了錢的移動互聯網公司也在計劃開診所,開醫院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Online的移動醫療公司是不落地的“空軍”,Offline的醫院才是真刀實槍的“陸軍”,在醫療行業,離開Online是可以的,離開Offline是不行的。在我這個Offline混了二十多年的,比較土的“陸軍”看來,很多時髦的“空軍”出身的人做移動醫療O2O是“意淫醫院”,“手淫資本”,到最后很可能會落得個和“紅樓夢”中賈瑞一樣的下場。
理論上講,要想做到真正的O2O閉環的話,Offline(醫院)去做Online更容易,Online(網絡公司)去做Offline(醫院)就困難多了,但是Offline(醫院)天生缺乏Online(網絡公司)的創新基因和創新機制,想做成真正的O2O也很困難。最好的選擇是資本做媒人,Online(網絡公司)和Offline(醫院)結合,雜交優勢才能顯現出來。
做App 6-12個月就可以了,做中等以上規模的醫院從規劃到開張平均要3年,運氣好的2年左右就可以了,運氣差的有時候甚至需要5年(取決于很多不確定因素)。1000張以上床位的平價三甲公立醫院從開張到床位住滿平均需要3-4年左右,受歡迎的500張左右床位的三甲公立??漆t院需要的時間會短一些,大約需要2-3年,在競爭激烈的地方,三甲公立綜合醫院平均要花4-5年左右,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住滿。至于沒有品牌,沒有大牌醫生,收費又又遠遠高于三甲公立醫院的中等規模以上的私立醫院,何時能夠住滿,不用請教體育老師,自己算一算你就知道了。
Innovation Matters 創新,還是創新不要以為移動互聯網就是創新,移動互聯網僅僅是工具而已,如果不去踐行真正的移動互聯網精神,在風口飛起來的豬依然是一頭豬而已。一個行業顛覆性的創新往往不會來自于行業本身,不會來自于行業的主流,而是來自于邊緣,更多更大的創新可能會來自于外來的攪局者,例如馬云。
馬云說對了:未來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會讓不少醫生失業,但是真正的好醫生不會失業,失業的是那些只會開藥的可有可無的醫生,TA們本來就會被淘汰,馬云只是加速了TA們的死亡而已。
馬云說錯了:死掉了無關痛癢的開藥醫生,我們需要更多的真正的醫生,沒有馬云醫生不會死,沒有醫生很多人會死。
其實拿了錢的移動醫療App們也都明白VC“七年之癢”的道理,現在大家蜂擁而上,看上去很熱鬧,其實競爭很殘酷,誰能真正能吸引到PPH(別理解錯了,不是說我的老本行“產后出血”的PPH,我說的是:Patient患者,Physician醫生,Hospital醫院),誰才能笑到最后去IPO。遺憾的是,多數人熬不到這一天,3-5年后,現在多數的移動醫療App都會不見了。VC們才不在乎誰的死活,只要他們投的幾十個移動醫療App中能有一個做大IPO,他們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了。但是,只有這種不計后果的一哄而上和前赴后繼才有可能會殺出一個醫療界的“阿里巴巴”。
好的移動醫療App要足夠Sexy,要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看了想上、上了還想上(嗨,別想歪了!),只有這樣才能夠抓住P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