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將有5億智能手機用戶使用移動醫療App,在IOS和安卓平臺上共有10萬個移動醫療App可供選擇,預計2020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規模也達到491億美元。移動互聯網給醫療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線上的醫患交互模式不斷的創新、拓展,政策法規、從業模式也將重構醫療行業,在移動互聯網下,醫療已經成為一座富含挖掘潛力的“金礦”,未來將會快速發展。
移動醫院的出現,改善了傳統的就醫模式,過去人們只能前往醫院看病,現在病人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在線疾病咨詢,無論在家還是在路上,都能夠隨時聽取醫生的建議,或者是獲得各種相關的健康咨詢。醫療服務,因為移動通信技術的加入,不僅將節省之前大量用于掛號、排隊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時間和成本,而且會更高效地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變治病為防病。
與此同時,醫療服務帶來了全新模式。“TD-LTE”高清、移動、無線的技術優勢,可以幫助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通過移動高清視頻獲得清晰、快速的遠程指導,不錯過治療的“黃金半小時”;社區醫生帶上移動醫療診斷設備,可以隨時請大醫院、大醫生進行遠程會診;社區醫療信息平臺,可以用短信、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眾提供掌上醫訊、預約掛號等服務。
“但是線上就醫仍代替不了線下”,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陳榮佳接受采訪時說道,傳統看病講究“望聞問切”,目前移動醫療尋醫問診功能主要是“問”,與在醫院尋醫問診不同。陳榮佳表示,移動醫療發展如今還處于初期,并不是很完善,雖然國內如丁香園、春雨天下白天使、杏樹林等移動醫療公司開始了行業摸索。但是專家級醫生資源還不是很豐富,并不能完全滿足患者的需求。而且線下就醫有線上就醫無法代替的功能,如線下手術、線下急診等,這些都需要線下就醫。
移動互聯網的熱潮正在席卷各個領域,醫療也不例外,2014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的增長率接近30%,其商業價值吸引了不少公司“聞風前來”。
移動醫療的最大價值體現在可以給消費者帶來諸多益處。首先它能夠隨時隨地應用,滿足民眾醫療需求,其次能突破地域約束,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問題,再次能保障醫療安全,減少醫療差錯,最后,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醫療管理、診治水平。“它的價值體現在有利于多層面、多專業集成,通過整合協調,發揮它們的整體效能,同時有利于醫療主體與客體之間雙向溝通,促成良性互動的要求。”陳榮佳說道。
陳榮佳表示,對于企業來說,目前移動醫療僅存在硬件銷售、解決方案售賣、軟件應用下載收費、電話咨詢服務收費、網絡運營商流量收費等商業模式,其中移動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商業模式運營較成功,但由于法律規范的不健全,移動醫療面向用戶收取問醫費用涉及到網絡行醫執照問題,盈利模式現在并不清晰。
“移動醫療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制藥企業、醫療器械生產商、IT解決方案提供商、網絡運營商、醫療機構、軟件廠商、硬件廠商等,需要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切實可行的盈利模式,提供可量化的經濟收益,促使移動醫療商業模式的形成與發展。”陳榮佳談道。在全球范圍內,移動醫療已經形成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如美國WellDoc醫療保險公司開展的糖尿病管理項目,高通公司研發的基于云計算的移動醫療解決方案,AT&T與思科、寶利通、Avaya和AMD全球遠程醫療部門合作的移動醫療解決方案等,這些項目側重為患者及醫生提供醫療保健信息服務,主要以企業為主導力量,在政府的扶持下進行。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國家政策支持移動醫療的發展,如《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為移動醫療示范項目提供支持,《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確定移動醫療為重點技術發展領域和重點產品開發領域。
“政府的大力扶持為移動醫療發展提供良好發展環境,針對移動醫療盈利模式不清晰,還需政府完善網絡診療相關法律法規,明晰法律責任,”陳榮佳說道,“此外,還需要各參與主體積極參與移動醫療產業發展,在現行法律規范下,為用戶提供醫療衛生及保健咨詢以及遠程24小時監測、預警服務,探索移動醫療服務模式,解決部分領域盈利模式不清晰問題。”
隨著醫療領域的蓬勃發展,安全問題隨之而來。“主要的安全隱患是信息安全,涉及到個人隱私等等”陳榮佳說。醫療衛生數據共享帶來的醫療責任認定、隱私保護等問題將日益凸現,需要出臺相應的管理法規對電子病歷修改留痕、電子簽名效力認定、隱私數據訪問與操作等諸多敏感問題進行規范,法規遵從將成為醫療行業移動應用實施的重要考慮因素。陳榮佳強調,在法規與管理辦法制定方面政府應當加快步伐,規劃醫療行業移動應用,使醫療信息系統能夠發揮其價值。
“移動醫療是電子醫療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被認為是醫療領域21世紀最具潛力的創新性技術”。陳榮佳說,我國移動醫療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還需要政府、醫院、企業、廠商共同合力推動移動醫療應用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