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因此廣受歡迎,但還有許多人性格內向,因此喜歡獨處,但即使內向的人,也希望能夠有個機會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不論是高興、欣喜亦或是哀傷、沮喪。正好互聯網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機會,一個宣泄自己情緒的機會。
大數據可以勾勒出所有用戶畫像
如今進入到21世紀,互聯網更進一步發展,海量的內容無時無刻不在沖刷著我們的大腦,無數的事情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三觀,尤其在大數據時代,甚至可以通過數據來勾勒出一個人的整體畫像。
大數據,也被稱作巨量數據幾何,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簡單來說,我們在互聯網中進行任何動作,都會產生相應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匯集之后,通過整理,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數據,把用戶人像勾勒出來,進行精準定位,不論是投放廣告,或者觀看喜愛的文章以及視頻,都能在前排推送給用戶。
大數據的本質是雙贏
正常情況而言,這種數據的收集不管對于企業還是用戶來說,都是有利的,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更好的服務自己的用戶,在明白用戶的喜好之后,更精確的投遞自己的產品,而用戶也能夠很輕易的找到自己想要找尋的內容。
嚴格來說,大數據的這種策略在互聯網被發明之前就已經存在,早在市場經濟的開端,商家們就自發的開始了對市場的調差,了解市場偏好,這便是最初的市場調研,針對不同用戶群設計戰略,也是商品社會建立的基石之一。
但是這種本就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在某些人漠視規則越界的情況下,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我們每個人的每天都會產生無數的信息,這些信息通常來說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在篩選之后,能夠體現我們日常行為習慣的信息則具有極大價值。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一個平臺上產生的信息,只會被這個平臺收集,這也是雙方自愿的,為了讓這個應用更好的服務于自身,因此可以讓該平臺了解自己的行為習慣。通過這些習慣來造成用戶粘性,是用戶不會輕易的離開。
舉個例子,我們使用的社交軟件,比如微信、QQ、微博等,都有極其強大的粘性,在用戶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后,便難以脫離,我們不是不可以放棄使用這些軟件,而是放棄使用的代價太大。
大數據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
大數據的篩選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安逸的處在一個舒適圈中,長此以往,每個人都對于自己喜好以外的事漠不關心。最后逐漸形成了現代版的“圍城”不同與原版的“圍城”,這座城池是我們親手打造,并心甘情愿住進去的隔離區。
若說互聯網社交最大的發明是什么,那么拉黑功能無疑是最好的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無法逃避,或者說逃避的代價太大,但是在網絡里面我們可以拉黑,這種低代價就能逃避麻煩的舉措才是促成互聯網社交初始繁榮最重要的發明。
在大數據的引導以及可以拉黑的操作之下,用戶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思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盲區,即使是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也常常在簡單的認知問題上翻船,如果不加限制,人與人之間將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喜好與對立,人們之間的有效溝通將很大程度上被阻斷。這便是大數據算法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
我們生來平等 但大數據讓你不再平等
大數據算法的本意其實是對于用戶更加細致的劃分,把所有模糊的事情進行分類,讓他們的決策模型能夠建立的更加逼真,如果這些都成功了,那么差別化對待相關用戶顯然是商家們最大的追求。
在平常,我們無法不會因為一個普通人沒有馬云有錢,沒有愛因斯坦聰明而去歧視他,但是在大數據細分之下,這種情況反而會發生。這就是大數據下的另一個嚴重后果,用戶被分成三六九等。
但是并不代表說自己被劃為金主,便一切都會順利,反而由于被劃定為目標用戶之后,該用戶所瀏覽的所有商品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漲價,這種情況想必即使身價豐厚的人看到,也會心生不悅吧。
最后,大數據除了能夠讓用戶迅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必然還會引導用戶看到企業想讓他們看到的信息,這樣潛移默化的改變用戶的思維放肆以及三觀,這種方式有個淺顯易懂的詞“洗腦”。尤其在互聯網上,幾乎所有人都不會承認自己錯誤的情況下,這種洗腦的效果將更加突出。
目前而言,對于大數據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法律上也并不完善,因此網絡上的信息倒賣時有發生,個人信息安全岌岌可危,與許多人想的完全不同,可以說目前網絡上幾乎沒有個人隱私。
小結
我們的相關數據安全完全依賴于企業的自律以及道德,但即使是國家選舉,對于最高領導議會都有相關法律的制約,而對于這些企業,僅憑借自律以及責任心來約束企業,即使加上社會力量自發性的監管,也無疑是癡人說夢。
在這里,并不是要摒棄大數據,而是希望大數據能夠得到更為安全的使用,要解決這些問題,唯有從源頭著手。一方面需要靠用戶輿論以及政府監督來糾正這些商業公司的錯誤引導,另一方面也要著重發展大數據的算法。
面對這種技術上的困境,也只有更發達的技術手段才能徹底解決,目前的區塊鏈技術便是解決大數據相關問題的有效手段,屆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效的掌控自己的數據,也不會被那些帶有引導內容的新聞帶偏。抱著積極而警惕的心,才是我們面對新技術該有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