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同樣類似的事情是來自于攜程,去年10月,演員韓雪在微博炮轟攜程機票銷售捆綁,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對用戶進行各種套餐的捆綁銷售,極為流氓。
此外,細心的網友還發現,攜程有著非常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面對不同的用戶,操作,時段,攜程也會給出不同的機票價格,貓膩重重。
當然,這些事情在國外也其實屢見不鮮,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開啟了價格歧視的定價策略,被消費者發現舉報后,貝索斯親自出面道歉,不過這種事情并未好轉,亞馬遜繼續我行我素。
像Airbnb、以及國內各個酒店APP,同樣也在采用類似的動態定價方案,諸多酒店用戶發現線下價格反而比線上優惠的價格還要便宜。
此外,UBER的動態定價也經常被爆出與滴滴類似的事情。
所以我們必須反過來思考這些“屢見不鮮”的事情,到底是為什么?
2
表面上看,一個非常容易得出的結論是,科技公司們是在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供求關系中,盡可能的榨干每一個人的錢包。
同時,對于消費者來說,其感受到的是一種被欺騙的損失,通過技術和壟斷,科技公司以更高的價格讓自己買到原本可以低價購買的產品,毫無公平而言。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科技公司不該如此大肆利用隱私數據,侵犯用戶利益,應當將這種行為進行收斂。
不過,在這里我提出一些反對的想法。
這些行為有可能是科技進化的必然,并且未來,越來越多的利益權衡都將技術化,價格歧視將會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3
所有人都知道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經典的供需關系圖,橫軸代表一個產品的需求量,縱軸代表一個產品的價格,而商家需要做的是找到一個價格的中間點,使得邊際利潤最大化。
只不過由于市場是模糊的,不確定的,需求量是難以衡量的,因此,商家需要不斷調整定價策略,并且對所有用戶進行價格一刀切的政策。
但是現在由于大平臺已經壟斷了幾乎全部市場,市場不再是模糊的,而是可預測的,時間預測、用戶消費能力預測、承受需求能力預測等等都被數據化。
同時,微觀經濟學的理論依然奏效,因此這時,企業不過是把對于大眾的一刀切價格,更為精細的針對到了每一個人的供需上。
對于消費意愿更低的人群,其可能采取被迫降價甚至平臺補貼的策略,為了逐漸培養起其消費習慣,而對于剛需人群而言,其自然可以抬高價格,獲得最大的收益。
一個愿意買,一個愿意賣,并沒有什么錯。
只不過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
4
問題在于一些巨頭平臺已經全面壟斷,用戶只能夠選擇是或者否,而很難獲得其他第三方類似的優質服務,因此只能進行二選一是或否的選項。
普通人都進入到了無法選擇的狀態,這才是最讓人感到憤怒與無奈的。
扎克伯格曾表示,要在2018年改寫Facebook的信息流算法,因為希望給自己女而留下一個美好的遺產。
仔細想想,這里面的意思其實是,Facebook有能力讓普通人看到任何東西,并對每個人施加影響與操控。
果不其然,今年爆出的Facebook“總統門”事件就顯示,一家名為Cambridge Analytica的英國公司,通過盜取Facebook相關數據,最后成功顯示了對全美5000萬人的影響,最終幫助特朗普上臺,該事件正在越演越烈,Facebook股價不斷暴跌。
一個致命的問題是,全世界的人民都很難選擇放棄Facebook,因為社交關聯實在太強,其地位很難撼動,普通人只能接著用下去。
5
不過Facebook事件,也揭示了世界存在的另一個真相,技術的權力正在越來越大,其可以隨意操縱任何人的情緒、意志、錢包,并且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所有人也都將樂在其中,這個世界正在越來越變成算法統治的世界。
任何擁有技術的平臺,算法就必然會成為最終的統治者。
《未來簡史》曾預言,未來的時代將會進入算法社會,這個社會的一切都將由算法定奪,由于技術掌握了你的數據,因此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因此通過數據就可以對人定制出一些更為合理的方案。
比如養老金的法律,通過算法,每個人都將獲得不同的養老金分配方案。這樣不僅可以為政府減輕更多的人力負擔,更可以讓一切更加簡單。
換句話說,誰來定制這樣的算法?在《未來簡史》看來這樣的人就是神人,他們有一切權力為每個人進行算法的裁決,但是又如何判定這些已經成為算法的法律有著篤定的公正?
滴滴們所暴露出的大數據殺熟,正在反映著這一問題,沒有人相信這樣的動態價格歧視是合理的,我們更愿意被“一刀切”,而不是被機器動態定義。
6
所以這個趨勢,是矛盾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它正在發生。
即算法正在成為每個人的統治者,如同神明一樣,你做了什么事,它都會如實記錄,并最終給你想要的回饋。
另一個問題是,設計算法的人,是否公眾客觀?他的目的又如何檢驗?
下一次美國競選是否又會有Facebook的參與?
這一切都還沒有答案。
或許,是時候成立算法倫理組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