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 在2012年,阿里巴巴發動了“去IOE”運動,IBM是服務器提供商,Oracle是數據庫軟件提供商,EMC則是存儲設備提供商,三者構成了一個從軟件到硬件的企業數據庫系統。由這三架馬車構成的數據庫系統幾乎占領了全球大部分商用數據庫系統市場份額,在阿里的生態系統中也是如此。阿里巴巴的“去IOE”運動就是用成本更加低廉的軟件和硬件替代IOE設備,以消除“IOE”對自己數據庫系統的壟斷。恰逢此時爆發“棱鏡門”事件,于是去“IOE”引申到了信息安全領域,由于“IOE”都是外資企業,因而去“IOE”運動又包含了保護網絡安全的意義,于是國內掀起了采用國產設備替換外資企業設備的熱潮。去“IOE”運動愈演愈烈,讓外資企業在國內開展業務遇到了很大阻力,上到國家機關,下到中小企業,都紛紛響應去“IOE”運動,一方面可以加強信息安全,采用國內設備總比外資企業的設備要安全得多,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國內設備的價格都比較便宜。隨著國內企業的崛起,無論是技術實力,生產水平,標準化都和國際巨頭企業相差無幾,再加上便宜的價格,轟轟烈烈的去“IOE”運動將外資企業壓得透不過氣來。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移動公司設備集中采購中,清一色全部是國內企業中標,只有極少份額由外資企業的國內代理公司中標,外資企業設備占據大部分份額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怎么辦?對于外資企業此時是選擇退出還是勒緊褲腰帶堅持。中國的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沒有人能夠抵制住誘惑,對于外資企業來說中國市場一直是利潤和市場銷售額的有力保證,難言放棄。所以他們換了另一種方式,換了一個馬甲又都來了。最近市場方面甚是熱鬧:清華紫光收購了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中國華信收購阿爾卡特-朗訊的企業業務,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收購杭州華三通信,思科和TCL成立共建商用云服務平臺的合資公司。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國有企業出資收購部分外資股份,國有企業占股最少51%,可見這些外資企業搖身一變,變成了國有控股企業。為了能夠持續地從中國市場獲得利潤,外資企業不得以選擇這樣的方式。外資企業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國有控股的企業,這樣在國內的任何市場都可以光明正大地賣設備,不再受到信息安全的困擾。
然而,細細品位這些國有化并購案,表面上看中外合資,你好我也好,你情我愿,實際卻風險不小,國有企業并購外資企業也有不少的最終發展失敗案例。比如:中國華信收購阿朗的企業業務,華信花費了十幾億美元持有合資公司的85%,華信在企業網業務上完全是個門外漢,阿朗雖然曾經是著名的通信設備制造商,但多年以來發展一直停滯不前,年年虧損,華信花了這么多錢接手這樣一個爛癱子,真是看不到能有什么利益。再來說說中國電子收購華三通信,傳言中國電子收購華三51%的股份花費了50億美元,這意味著華三通信整體價值近100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已經在美股上市的奇虎360的市值,以及最近抄得火熱的小米公司的市價。而看國內的A股市場,市值能超過100億美元的不到50家,交通銀行也僅僅600多億人民幣。為何中國電子要這么貴買華三通信,雖然華三在中國企業網市場上穩座第一份額,但是年銷售剛剛過一百億人民幣,年利潤僅僅三十幾億,按照現在的銷售收入要過20年中國電子才能收回成本,當然中國電子也可以考慮讓華三登陸A股市場,通過資本市場迅速收回成本,然而其僅占51%的股份,惠普公司依然掌控華三近一半的股份,合資公司登陸A股,上市路上肯定不會一番風順。其實在中國剛改革開放時就采用合資的方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國內生產力,比如汽車行業,經過了幾十年,我們發現核心技術依然還是國外掌握著,我們只做了生產、組裝、外圍設計等非核心的技術,所以合資的方式能夠讓國內真正掌握到核心技術才能算是成功的。要知道如果只是在外資企業的產品上貼上了國有化的牌子,核心技術都是國外的,那么安全從何談起,所以合資方式要在當前的去“IOE”運動中得到認可,還有待市場的反應。
既然這樣怎么還要合資,從外資角度看不進行國有化,中國的市場就要放棄,選擇合資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從國企角度,企業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泛在網都存在危機國家經濟的巨大安全隱患,芯片、硬件和軟件的安全性將越來越重要,國有化迫在眉睫。因此國有企業代表國家出面收復這些信息技術企業,寄希望于通過這些合資方式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并且確保國家信息建設的安全。兩者不謀而合,各有所需,相信這樣的合資在會越來越多。
外資企業紛紛尋找國內的國有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無疑是避免自己在這場去“IOE”運動中被拋棄,通過國有化,給自己一個安全的身份,目的還是不想放棄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雖然這樣會失去中國市場的一些控制權,獲利也會大幅降低,但卻可以繼續參與中國的市場建設,這對于目前在中國市場上發展停滯不前的外資企業來說,也算是一件好事。不管怎樣,外資企業業務國有化蔚然成風,多有不情愿又沒有別的辦法。明事的人都很清楚,這樣的合資公司方式出現,能否得到中國市場的認可,尤其是政府部門的認可,是否還可能會被認為是“假洋鬼子”,國家安全的紅線是否允許這些“假洋鬼子”出現,都有待市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