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相較于當紅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或小米、樂視在短短幾年間躥起,華為在中國IT行業算是一家“老字號”
成立接近30年,初期也歷經難以為繼的創業維艱期。
而帶領華為走過風風雨雨,挺進成為中國最具指標性的跨國企業的,也正是任正非。
如今的華為,已經不只是電信設備龍頭,更是能與三星、蘋果平起平坐的消費電子業巨頭。
伴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張,華為近年在國際間引爆的爭議和話題不斷,但公司一如既往地低調因應,鮮少大張旗鼓。
這種華為特有的企業文化,與一個人的風格息息相關,就是公司創辦人兼總裁任正非。
低調企業家突然變活躍
不過,低調的任正非最近突然很活躍,因為有中國網友披露任正非四月下旬某天深夜一個人在機場排隊等出租車;之后不久,又有人貼出任正非在公司食堂與員工排隊打飯的照片,頓時之間任正非成為“網紅”。
日前,任正非又罕見地接受新華社長達3小時的專訪,暢所欲言。
任正非最近的活躍,姑且不論是不是華為安排的公關秀,但外界可借此一探這位神秘企業家的經營理念和內心世界。
任正非之所以傳奇,在于其成長、創業到成功的軌跡很不“典型”:生于貴州鎮寧縣偏鄉的任正非,父母親是當地中學老師。任正非在六○年代中期從重慶工程學院畢業之后從軍,投入軍事科技研發,最高曾任副團級的通訊研究所副所長,直到一九八三年大規模裁軍,任正非才退役轉業。
由于任正非曾長時間在軍旅服務,而華為又從事攸關網路安全的通訊設備領域,任正非早年與軍方的淵源,也成為近年華為屢屢遭到歐美國家質疑和抵制的主因。
任正非退伍時先被分配到經營不善的深圳國企南海石油公司,在公司連年虧損、工作不順之下,任正非在八七年與幾位朋友籌資2萬1000元人民幣,自行創辦了華為,當時只有6名員工。此時,任正非已經43歲。
在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任正非談到華為初創時的艱辛。“20多年前你來華為看,會覺得華為是一家快關閉的工廠。我們利用2臺萬用表加1臺示波器,在一個爛棚子里面起家的。我們曾經也是落后工廠,落后到比珠三角的加工廠還可憐”,任正非說。
華為老員工回憶說,華為初創時,沒有資金、沒有人脈、沒有技術、沒有經驗,員工在沒有空調的工廠內,揮汗如雨,大家不分學歷、職位,不分晝夜地工作。任正非幾乎每天都在工廠檢查生產和開發進度,及時解決問題。老員工說,雖然當時環境艱難,但公司員工都對未來充滿信心,勇往直前,“那種情景恐怕在華為歷史上,也很難再有第二次。”
華為投入的電信設備產業,主要對手都是國際電信業巨頭,包括易利信、朗訊、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北電等,個個實力雄厚,而且包括歐美和中國等主要市場,都已被這些大廠瓜分殆盡,華為只能去動亂或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尋求機會。
“把吃苦當吃補”,華為靠著“狼性”,在那些電信巨頭不愿碰觸的市場上練就出一身好功夫,隨著電信設備不斷推陳出新,華為開始有實力與這些國際巨頭搶訂單。
如今,這些歐美巨頭不但一一被華為迎頭趕上,有些還已經走入歷史灰燼中。
華為如何逆風而起?
任正非說:“我們成長起來后,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
當過軍人的他不忘以戰場情境來比喻:華為成立28年來,堅定不移地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
以密集炮火瞄準市場。
任正非說,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墻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墻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墻口”沖鋒。以密集的炮火,飽和的攻擊,進攻目標。
任正非透露,每年華為用1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墻口”,其中研發近600億元人民幣,市場服務500億至600億元人民幣,終于在大數據傳輸上領先了世界。
至于華為這家純中資的公司如何搶占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任正非透露,豐田汽車一位董事退休后,帶著一個高級團隊在華為工作了十年,德國工程研究院的團隊也在華為待了10幾年,促使華為的生產過程走向科學化、工程化。
另外,華為每年還花好幾億美元的顧問費。“我們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的時候,什么都不會,不知道什么叫交付,全是請世界各國的工程顧問公司幫助我們”,任正非說。
對于外界好奇華為遲遲不愿上市的原因,任正非繼續以軍人口吻解釋:“因為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