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數據網絡企業動態 → 正文

中國還有哪里能吸引華為?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丁是釘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6-06 15:18:50 本文摘自:中國企業報

一篇題為《別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勾起了中國百姓心中的痛。對于高房價的痛恨,對于中國制造業前景的擔憂,對于自身命運的焦慮,匯集到一起,讓那些一向對經濟不大關心的普通百姓,也參與到此消息的傳播和討論中來。

按理說,一家企業搬遷到哪里,完全是其根據自身戰略和成本作出的選擇,為什么華為和中興要搬離深圳的消息會引起如此強烈的沖擊波呢?人們憂慮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邏輯推理:

首先,華為是中國創新能力、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如果華為都扛不住高房價帶來的成本壓力,那么其他制造業企業該怎么辦?

同時,深圳是中國環境最寬松、經濟活力最強的城市,如果這樣的城市都沒有制造業企業的容身之地,那么其他地區制造業企業的處境豈不會更加艱難?

人們所擔心的問題,正是中國經濟中最棘手的難題。拋開這個兩難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一下產業轉移的問題,或許可以找到解開中國制造業困局的辦法。

第一個問題是華為、中興搬遷是誰的機會?還好,華為搬遷的目的地是東莞,中興要搬到河源,畢竟都還沒有離開中國。只要華為、中興沒有搬到國外去,就說明制造業企業在中國還能找到比深圳更適合的發展空間。找到像華為、中興這樣有實力的企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是很多城市夢寐以求的機遇。恰恰是華為和中興的搬遷,給這些城市創造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如果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一直待在深圳,中國的經濟格局就會固化,甚至會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地區間的經濟不平衡就會加劇,甚至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結果。

據深圳市官方透露,近期遷出深圳的還有超過1.5萬家企業。這些企業都會去哪里?和深圳相比,其他地區的地價和房價因素一定非常有誘惑力。華為旗下公司2015年在東莞拿下兩塊商住用地,建筑面積分別達20萬平方米和11萬平方米,其中一塊地花了7億多元,樓面每平方米均價2000多元,“在深圳,再加個零,也未必能拿到。”對于華為員工也是如此,他們如果在東莞松山湖廠區買一套同樣的住房,成本只有不到深圳的1/3。企業買得起地,員工買得起房,是企業最基本的選擇,但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在正常情況下,深圳產業和經濟的外溢效應最先應當發生在深圳周邊,比如東莞和河源就是這樣的受益者。但情況也有例外,比如富士康就在河南鄭州、河北廊坊等多地都有布局,并且已經考慮到印度建廠。從習慣和適應環境的角度講,哪里和深圳的相似度越高,企業就更容易選擇哪里。

第二個問題是誰會成為未來的深圳?深圳是企業的樂土、企業家的樂園,深圳不僅產生了華為、萬科、平安等優勢企業,也產生了騰訊、比亞迪、大疆等新興企業。從30多年前的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所依靠的主要是制度成本優勢。巨大的流動性是深圳有別于傳統城市的顯著特征,更多的移民、更多的年輕人,還有一個非常“弱勢”的政府,讓深圳充滿了激情、活力和夢想。下一個深圳,一定會有著和深圳同樣的創新基因、移民基因、服務型政府基因。

現代制造業是人才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只有能留住人才的地方才能留住企業。北京的一家金融機構在準備外遷時,因為遇到了一兩百名中層一起要求辭職的尷尬,只好暫時作罷。因此,除了企業所需要的物流、金融、產業集群等硬環境外,對于地方政府更大的考驗是,以有限的財力達到發達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好人才在就醫、子女入學、文化娛樂等方面遇到的難題。深圳對于制造業企業吸附力下降,并不單純是由地價和房價猛漲造成的,同時也體現在大城市病和老城市病上,比如戶籍政策、限制外來人口政策等。對于那些把深圳作為樣板的城市來說,這類問題都是需要統籌考慮和謀劃的,不能重復走深圳的老路。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產生更多的深圳?深圳曾經是中國最有效率的增長極,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有更多新的增長極。產業的梯度轉移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企業總是要尋找那些成本更低的地區,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世界經濟分工的調整,沒有發達國家制造業向外轉移,就沒有中國近30年的發展機遇。和歐美發達國家不同,中國既有著廣闊的物理空間,又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并且不同區域間有著足夠的級差,中國企業完全有可能像華為、中興一樣,實現在本國不同區域的布局轉移。這為新增長極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美國和中國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其大企業并沒有集中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華盛頓等少數大城市,而是分布到不同的地區。包括英特爾、IBM、微軟、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其總部都建在一些小鎮上。中國的大公司愿意在大城市里扎堆,和政府公共服務資源的過度集中、分布不均衡有著很直接的關聯效應。城市白領一方面享受著大城市一流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被長距離的時間成本和交通壓力搞得苦不堪言。相對而言,小城市從規劃上更容易實現職住一體化,人際關系更親密,人的幸福感也更高,所欠缺的主要是發展機遇。如果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能夠把小城市作為總部,情況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企業和城市之間互為因果,既是深圳誕生了華為、中興這樣的優秀企業,也是華為、中興等一大批企業讓深圳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大城市。

按照深圳官方的說法,河源作為深圳對口幫扶地區,深圳市政府以財政資金入股的方式,一手操辦了部分制造業向河源轉移的大戲。在深圳,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是一個硬指標。華為所在的龍崗區,把新型產業用地容積率的上限定為6.0。這么高的容積率,是高樓林立的CBD模樣,制造業企業無法達到這樣的容積率。制造業退出深圳,不止是制造業企業的無奈選擇,也是深圳產業升級和高度化的結果。

近些年,美國等最早剝離制造業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后悔,開始反思其產業政策,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吸引制造業向本國回流,以解決產業空心化和就業等難題。深圳會不會有后悔的一天呢?

關鍵字:中國創新制造業企業

本文摘自:中國企業報

x 中國還有哪里能吸引華為?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數據網絡企業動態 → 正文

中國還有哪里能吸引華為?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丁是釘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6-06 15:18:50 本文摘自:中國企業報

一篇題為《別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勾起了中國百姓心中的痛。對于高房價的痛恨,對于中國制造業前景的擔憂,對于自身命運的焦慮,匯集到一起,讓那些一向對經濟不大關心的普通百姓,也參與到此消息的傳播和討論中來。

按理說,一家企業搬遷到哪里,完全是其根據自身戰略和成本作出的選擇,為什么華為和中興要搬離深圳的消息會引起如此強烈的沖擊波呢?人們憂慮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邏輯推理:

首先,華為是中國創新能力、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如果華為都扛不住高房價帶來的成本壓力,那么其他制造業企業該怎么辦?

同時,深圳是中國環境最寬松、經濟活力最強的城市,如果這樣的城市都沒有制造業企業的容身之地,那么其他地區制造業企業的處境豈不會更加艱難?

人們所擔心的問題,正是中國經濟中最棘手的難題。拋開這個兩難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一下產業轉移的問題,或許可以找到解開中國制造業困局的辦法。

第一個問題是華為、中興搬遷是誰的機會?還好,華為搬遷的目的地是東莞,中興要搬到河源,畢竟都還沒有離開中國。只要華為、中興沒有搬到國外去,就說明制造業企業在中國還能找到比深圳更適合的發展空間。找到像華為、中興這樣有實力的企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是很多城市夢寐以求的機遇。恰恰是華為和中興的搬遷,給這些城市創造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如果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一直待在深圳,中國的經濟格局就會固化,甚至會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地區間的經濟不平衡就會加劇,甚至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結果。

據深圳市官方透露,近期遷出深圳的還有超過1.5萬家企業。這些企業都會去哪里?和深圳相比,其他地區的地價和房價因素一定非常有誘惑力。華為旗下公司2015年在東莞拿下兩塊商住用地,建筑面積分別達20萬平方米和11萬平方米,其中一塊地花了7億多元,樓面每平方米均價2000多元,“在深圳,再加個零,也未必能拿到。”對于華為員工也是如此,他們如果在東莞松山湖廠區買一套同樣的住房,成本只有不到深圳的1/3。企業買得起地,員工買得起房,是企業最基本的選擇,但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在正常情況下,深圳產業和經濟的外溢效應最先應當發生在深圳周邊,比如東莞和河源就是這樣的受益者。但情況也有例外,比如富士康就在河南鄭州、河北廊坊等多地都有布局,并且已經考慮到印度建廠。從習慣和適應環境的角度講,哪里和深圳的相似度越高,企業就更容易選擇哪里。

第二個問題是誰會成為未來的深圳?深圳是企業的樂土、企業家的樂園,深圳不僅產生了華為、萬科、平安等優勢企業,也產生了騰訊、比亞迪、大疆等新興企業。從30多年前的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所依靠的主要是制度成本優勢。巨大的流動性是深圳有別于傳統城市的顯著特征,更多的移民、更多的年輕人,還有一個非常“弱勢”的政府,讓深圳充滿了激情、活力和夢想。下一個深圳,一定會有著和深圳同樣的創新基因、移民基因、服務型政府基因。

現代制造業是人才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只有能留住人才的地方才能留住企業。北京的一家金融機構在準備外遷時,因為遇到了一兩百名中層一起要求辭職的尷尬,只好暫時作罷。因此,除了企業所需要的物流、金融、產業集群等硬環境外,對于地方政府更大的考驗是,以有限的財力達到發達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好人才在就醫、子女入學、文化娛樂等方面遇到的難題。深圳對于制造業企業吸附力下降,并不單純是由地價和房價猛漲造成的,同時也體現在大城市病和老城市病上,比如戶籍政策、限制外來人口政策等。對于那些把深圳作為樣板的城市來說,這類問題都是需要統籌考慮和謀劃的,不能重復走深圳的老路。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產生更多的深圳?深圳曾經是中國最有效率的增長極,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有更多新的增長極。產業的梯度轉移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企業總是要尋找那些成本更低的地區,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世界經濟分工的調整,沒有發達國家制造業向外轉移,就沒有中國近30年的發展機遇。和歐美發達國家不同,中國既有著廣闊的物理空間,又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并且不同區域間有著足夠的級差,中國企業完全有可能像華為、中興一樣,實現在本國不同區域的布局轉移。這為新增長極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美國和中國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其大企業并沒有集中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華盛頓等少數大城市,而是分布到不同的地區。包括英特爾、IBM、微軟、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其總部都建在一些小鎮上。中國的大公司愿意在大城市里扎堆,和政府公共服務資源的過度集中、分布不均衡有著很直接的關聯效應。城市白領一方面享受著大城市一流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被長距離的時間成本和交通壓力搞得苦不堪言。相對而言,小城市從規劃上更容易實現職住一體化,人際關系更親密,人的幸福感也更高,所欠缺的主要是發展機遇。如果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能夠把小城市作為總部,情況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企業和城市之間互為因果,既是深圳誕生了華為、中興這樣的優秀企業,也是華為、中興等一大批企業讓深圳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大城市。

按照深圳官方的說法,河源作為深圳對口幫扶地區,深圳市政府以財政資金入股的方式,一手操辦了部分制造業向河源轉移的大戲。在深圳,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是一個硬指標。華為所在的龍崗區,把新型產業用地容積率的上限定為6.0。這么高的容積率,是高樓林立的CBD模樣,制造業企業無法達到這樣的容積率。制造業退出深圳,不止是制造業企業的無奈選擇,也是深圳產業升級和高度化的結果。

近些年,美國等最早剝離制造業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后悔,開始反思其產業政策,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吸引制造業向本國回流,以解決產業空心化和就業等難題。深圳會不會有后悔的一天呢?

關鍵字:中國創新制造業企業

本文摘自:中國企業報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比如县| 法库县| 合肥市| 永定县| 高雄县| 东山县| 申扎县| 龙岩市| 浦东新区| 通海县| 红河县| 泸水县| 独山县| 德昌县| 阳新县| 五指山市| 榕江县| 宁陵县| 南宫市| 开原市| 会昌县| 佛坪县| 西华县| 昌黎县| 临猗县| 凤城市| 石台县| 广丰县| 樟树市| 金湖县| 信阳市| 常德市| 仙游县| 静乐县| 峨眉山市| 邯郸市| 尚志市| 通许县| 炎陵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