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某次內部講話時說: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西點軍校的畢業生全部派往伊拉克戰場,死了就是美國精神,活著就是美國的英雄,沒有這段經歷就不能當將軍,這樣才能持續發揚奮斗精神。
可見,任正非對管理人員的一線經歷是非常看重的。
由于華為逐步在進行以“以功能為中心”向“以項目為中心”的組織變革,因此,兩個角色的能力建設變得非常重要,這兩個角色就是項目經理和項目CFO,其能力水平將直接決定項目型組織建設的成敗。
項目經理角色的重要性比較好理解,比較難理解的是華為為什么要設項目CFO。原因有二:首先,華為不再只單純追求規模發展,而是規模和利潤并重;二是要真正實現讓一線來“呼喚炮火”,其前提是,項目經理要能承擔得起“呼喚炮火”的成本責任。
任正非曾明確說過“我要求誰來呼喚炮火誰就要承擔這個炮火的成本”,因此,基于幫助決策和成本監督的兩重意義,配置項目CFO就不難理解了。
咔嚓就借本文主要聊聊華為對項目CFO的選拔標準和運作思路。
在過去20年,華為財經體系都是以垂直的功能模塊建設為重點,這個模式客觀上對建立正確的制度與流程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其缺點也日益突顯,也就是在綜合管理和支撐能力已明顯不足,因此,需要在財經組織內部確立了一個核心任務,即加強項目CFO的責任與能力建設。
主要思路是:大浪淘沙,加快CFO的選拔與任用。經過評估后,具備綜合管理能力的干部可以直接任命為國家或項目CFO,不具備相應能力的干部可以擔任副CFO。通過崗位任用,在實踐中直接錘煉,讓各級干部承擔起綜合管理的責任。這樣才有可能做厚“鐵三角”。
項目CFO主要培養兩類人:一類是注重綜合管理能力的發展,具有跨模塊的工作經驗和業務能力;另一類是可成長為財經業務專家,在某一縱深領域專研。
對CFO選拔,華為沒有制訂刻板、教條的標準,而是根據CFO所處的國家環境和市場成熟度綜合考慮,大致有這樣的粗框要求:在中層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上,關注其綜合管理能力和平衡協調能力;在高級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上,強調排它性,強調必要條件的滿足,沒有關鍵基層實踐經驗的干部,不能擔任高級管理者。綜合性與排它性共同決定員工的成長空間。同時,對績效結果的應用做到綜合化、彈性化。
為牽引項目CFO的成長,在價值分配體系上重點向一線傾斜,即一線作戰部隊的升職升薪速度要快于一線作戰平臺部門;一線作戰平臺部門的升職升薪速度要快過二線管理平臺部門。
根據CFO任職資格及崗位要求,具備相應專業資格并滿足崗位實踐要求的員工,都可以進入CFO后備資源池。入池的員工按能力雷達圖,展開有針對性的培養與鍛煉。CFO資源池人員來源是多元化的,除財經專業人員外,也積極鼓勵業務人員加入。
那么在運行過程中,項目經理和項目CFO會不會互不買賬呢?這一點,華為做了相對明確的定義,即項目CFO是為業務服務的,在業務決策過程中來實現風險判斷和成本監督。項目經理為主,CFO為輔。也正因為如此,任正非才反復強調干部要有一線經歷,除了本文第一段的例子外,任正非還專門針對財經人員有這么一段很形象的講話:“業務為主導,就是業務搶糧食的時候,我們后方平臺要支撐得上,后方平臺不知道搶的是什么糧食,也不知道帶什么袋子,別人搶的是小米,拿這個孔這么大的袋子去裝,那不是完全漏光了嘛。所以我們還要強調財務干部要對業務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