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圖、柱狀圖、數據表……在四川成都市青羊區,小學生拿到的成績單不再只是分數表,而是一份包括知識應用、技能應用、能力傾向等3個方面、16項指標上百個數據的學科評價報告。這些數據是青羊區借助ACTS(學業素質與能力評價系統)學業評價技術生成的,不僅能反映學生達標的信息,還能提供學生與群體比較,與他人比較的信息。“孩子的長短板、優劣勢一目了然。”青羊區教育局副局長姚敏說。
“即使兩個孩子得分完全相同,ACTS呈現出來的分數構成差別卻很大。”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學教研員吳天飛介紹,ACTS學業評價技術以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為基礎,結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個“知識、技能、能力”的三維測量評價模型,能全方位考查學生綜合素質。“學業成績單就像體檢診斷書,通過數據分析,能精確得出學生的長短板,更能對癥下藥。”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陳濤說。
去年9月,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語文老師田密剛接手一個班,通過ACTS配置性評價,她摸清了每個學生的情況。“比如,李小惠(化名)的問題是語言理解水平不夠好,綜合概括能力弱。”田密對癥下藥,凡涉及到概括、歸納問題,首選考慮李小惠或者有同類問題的孩子來解答,再由其他同學補充,“經過這樣的針對性訓練,讓‘李小惠們’一點點改進,一步步提高。”
ACTS檢測不僅可以生成學生個人的報告,還可以生成班級、學校和區域的報告,既能反映學生的長短板,也能看出老師的強弱項、學校的優劣勢,幫助老師改進教研、學校改進教管。
在傳統“三率一分”的評價方式中,教師只能依據班級平均分以及班級的優秀率、達標率和不及格率來對教學作出評價,但根據ACTS班級數據,就可以跳出“數據不足經驗湊”“模糊判斷、經驗主導”的模式。
“班級報告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平時教學的得失。”成都市實驗小學戰旗分校語文老師張倩影分析班級報告后發現,“學生的概括能力兩極分化嚴重,表達能力整體不太好。”于是,張倩影及時調整教學方式,“請一組孩子講主要內容,其他孩子來判斷、評價。既培養概括能力,又鍛煉了表達能力。”
通過分析年級數據,還能把握學校整體情況,“哪個老師有特長,就向他約課,推廣其特色和經驗,幫助教師互相取長補短,提升學校整體實力。”成都市泡桐樹小學校長陳杰說。
2012年,青羊區教育局正式啟動教育質量評價改革,在成都率先成立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引入第三方評價技術,全方位變革評價目的、內容、方法,改善現有教育生態。通過改革,青羊區建立起了“教管、教研、教學”的自循環體系。青羊區委書記戴志勇表示,青羊區要以此為突破口,逐步改變教育質量評價中的功利傾向和分數導向,不斷推進實現從“學有所教”向“學有良教”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