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想因手機市占率再跌而緊急換帥的6月,華為宣布5月手機出貨量首次單月破千萬臺。
據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介紹,一季度華為手機發貨量為1750萬臺,根據GFK數據,華為連續3月份、4月份被評為綜合排名銷售的第一位。目前,定價2888元的Ascend P7出貨量已經超過700萬,定價2999元起的mate7累積銷量有望過千萬臺。
“單月出貨超千萬考驗的不僅是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也考驗供應鏈的支撐能力。”何剛說,“未來幾個月的出貨量都有可能會超過千萬臺,這對于今年全年發貨超過1億臺的目標是堅定支持。”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技術在商業上的勝利。
華為做手機的風格沿襲自運營商設備時代,強調產品的高可靠性和可信賴度。“有一些公司可能擅長整合,用相對少的人力整合資源、快速交付、營銷拉動。”何剛說,“華為在營銷方面確實不太擅長,更擅長通過產品形成口碑傳遞。”
隨著出貨量的逐月增加,供應鏈能力也得到提拉。去年,華為每月出貨量平均為600萬,高峰期去年10月達800萬,在市場需求牽引下供應加快,P8備貨充足,像mate7預測200萬而實際需求超過400萬導致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將不再出現。
同為手機巨頭的小米在年初公布,2015年銷售目標為8000-9000萬臺。兩家公司接近的出貨量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小米模式通過性價比千元機沖銷量再售賣高凈值服務,強調“接近成本定價”,而華為寄望高端機產品線成為主要利潤來源,自2014年初砍掉八成運營商低端機后,開始走“高價高質”路線。
今年年初,任正非在達沃斯上就表示,“華為的手機應該堅持高質量路線,堅持利潤優先。”
華為亦從未宣稱“硬件不賺錢”,內部喊的更多是“深淘灘、低作堰”,即壓縮運作成本,在留足生存空間的利潤后,更多分享給合作伙伴與消費者。
事實上,2012年之后的華為手機路徑更多在對標蘋果。“所有人做手機都說,我比蘋果還好。其實做一款比蘋果要好的手機并不容易,蘋果一款手機從設計到推出要一年半到兩年時間,華為用大概一年時間;華為可能有兩三個方案,蘋果可以有七八個方案。”何剛表示。
據何剛預計,華為手機的目標是實現三年500億美金收入。此前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曾表示,“終端目標是三到五年內成為華為公司最大的一塊業務。”
技術預研投入占比10%
“技術”是華為手機的重中之重。
根據年報,2014年華為技術研發投入為408億人民幣,占銷售收入的14.2%,在華為17萬員工中,研發人員占到45%。從2005-2014年間,華為累積技術投入1900億人民幣。
技術投入的直接體現是專利積累。2014年,中國公司在《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共提交了25539件國際專利申請,其中華為申請數為3442件,超越日本松下成為當年申請國際專利冠軍。
這是老牌通信廠商對抗互聯網新兵的最顯著優勢。此前鳳凰科技記者向小米董事長雷軍問到專利問題時,他的回答是,“專利是通信業傳統的游戲規則,手機公司很可能既是原告又是被告,作為后來者,我們遵守這個游戲規則。”
技術也為華為重返海外市場奠定基礎。在海外,中東的幾個國家和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拉美份額不斷上升,華為在哥倫比亞市場份額最高的一個月達到18%,排名第一,委內瑞拉也有20%~30%的市占率;在歐洲地區,西班牙、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國的市場份額增長都達到了10個百分點以上。
P7銷量中,國內市場占比為70%,海外市場為30%,何剛希望P8在保持國內銷量提升的基礎上,海外市場占比提升5%至10%。
而缺乏專利組合的小米,在其最大海外市場印度因遭受愛立信指控而屢屢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技術投入中10%用于預研,即面向未來的研究。不久前輿論熱炒的手機無邊框概念和投影功能等新技術,華為早在一兩年前已做過評估測試。
“比如邊框觸控技術,我們一年多前評估時發現在真正使用時誤觸率非常高,投影功能必須犧牲其他方面,造成手機變大變重。”何剛向鳳凰科技解釋,“我們更注重具有基礎體驗功能,比如camera、芯片、傳感器技術、屏幕的關鍵技術,最后我們會舍棄一些僅有營銷價值、但會損害基本體驗的功能。”
這些基礎體驗包括看得到的外觀、屏幕和拍照功能,也包括看不到的跌落性測試、硬件安全性等長期質量指標,以電池為例,華為對電池堅持最高要求,即使是入門手機也采用最高標準。
在研發千元機榮耀4X時,手機開發部長金永福的要求是,“各方面要均勻,基礎體驗好,待機、通信、音頻沒有短板”。另外,由于千元機的消費群體主要是“愛折騰手機”的學生,榮耀4X要求具備高度兼容性,同時保證1.2米掉下也不壞的可靠性,為此華為做了1000多臺測試機反復檢測。
目前,榮耀4X上市6個月,平均每個月出貨量超過100萬,返修率非常低。
“中國市場上永遠不缺低價的東西,很多號稱’雖然低價但性能很好’。其實慢慢就會發現損失了一些基本東西,比如質量,比如可靠性。”何剛表示,“所有人都喜歡高性價比,但底線要有保障。”
揭秘終端研發重基地
位于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研究所在明年完工,至此,華為在國內的八大研究基地即將全部建成,分別為西安、上海、北京、南京、程度、武漢、杭州和蘇州。此外,華為在國外還有八大研究所,分布在美國、瑞典、加拿大、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
據西安研究所長崔威介紹,西安研究所(下簡稱“西研所”)目前研發人員超過一萬,同時負責華為三塊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終端業務),主要產品包括四方面:一是FBB解決方案,即固定寬帶解決方案,二是MBB解決方案,即移動寬帶解決方案;三是云計算,面向未來運營商與合作伙伴做集成測試的實驗室;四是終端,目前,華為終端在西安的研發人員超過1400人。
2012年初,華為提出三個轉變,一是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二是從白牌到華為自有品牌轉變,三是從中低端到中高端轉變,渠道從運營商向公開市場轉變。總體上說,華為手機終端從B2B轉向B2C。余承東當時要求,上海研發基地以后集中做高端智能手機,把功能機團隊全部派到西安。
“當時從上海接過Featherphone的業務,到現在七年,我們已經成為手機終端主力研發中心之一。”崔威介紹,“當年我們研發人員從西安先召集隊伍到上海承接,待一段時間承接上之后,上海再派老員工護送到西安來。研發人員提著裝著工程機的保密箱飛赴西安,開始扎實地構建。”
目前,西研所在16個研發中心中人數最多,研發產品所貢獻的銷售收入占華為總收入的30%,超過100億美金。所交付的產品,從最早的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現在還覆蓋移動終端幾塊業務。
2014年,榮耀3C、3X,出貨量超過600萬的榮耀4C,最新的P8青春版,均由西安團隊為主力交付。除此之外,移動終端和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環,也是以西安團隊為主交付。
何剛還透漏,在智能家居和車載系統方面,華為也有持續投資,未來將有更多產品發布。
除此之外,華為還有遍布全球的“技術高地”研究所。在巴黎的美學研究所,華為邀請法國設施品牌設計師入駐,幾乎為大師級人物;芬蘭研究所則主要招聘原諾基亞技術人才;日本研究所專攻基礎領域的先進技術研究,包括材料、材質等等。
然而,技術優勢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補足營銷短板。去年12月17日,華為舉辦首屆粉絲年會“花粉節”,而這種玩法在互聯網廠商中早已是標配。
對此何剛似乎不以為意:“產品+服務永遠是華為核心,可以通過互聯網去炒作,但消費者用到的第一時間就會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