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還很少有中國的品牌,華為是一個例外。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選擇智慧手機時首先看價格,其次才看品質。與蘋果相比,華為產品價廉物美。上世紀80年代末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華為,早已發展成為一家大型跨國技術公司。華為和其他中國電信公司如中興,都屬于世界領先的專利持有者。
中國專利注冊數量超德國
2012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超過德國,僅位于美國和日本之后。在中國注冊的65萬個專利中,60%是來自企業的發明。德國曼海姆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博英(PhilippB ing)周四在研究中心舉辦的經濟論壇上表示,「這說明中國已經完成向創新體系的轉型。」博英所說的轉型,指的是從計劃經濟體走向市場經濟體的過渡。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研究只發生在科研機構,與企業生產完全脫鈎。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革新的動力。博英說:「中國雄心勃勃地希望成為一個技術工業國,目前正在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向前躍進。」
博英認為。中國科研投入資金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這筆投資已經高于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他說,之所以沒有現在就將中國視為一個技術工業強國,原因是在專利注冊方面還有一些資格不符。他說,「專利的經濟價值分布不均。在中國,我們看到有大量專利注冊。然而,這些專利的平均含金量相對較低。」但是他認為,中國將能夠在未來5到10年內成為世界最強。
謝菲爾德大學的安德烈·泰勒科特(AndrewTylecote)對這種看法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雖然有一些充滿活力的公司,但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缺乏創新。原因之一是,中國最優秀的人才更愿意去外企工作。
但巴斯夫(BASF)公司亞太地區首席執行官霍伊澤爾(AlbertHeuser)說,現在已經不再是這種情況。如今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非常愿意進國企,因為在那里他們有機會開創與在外企完全不同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