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公司開始考慮為其客戶提供云服務或者自己使用云服務時,常常很快會面臨這個顯然的問題:需要升級網絡,那樣才能支持這種新的服務交付模式。
調研公司企業管理協會的研究主管Jim Frey說:"外部和混合云模式意味著,計算資源是遠程的,訪問/聯系那些工作負載必須生成范圍很廣的互聯網網絡鏈路。這帶來的網絡延遲(和帶寬約束)遠遠大于基于園區/數據中心的傳統計算模式。"
因而在實施云計算之前,需要仔細分析網絡的強項,確保找到并消除了任何薄弱環節,這一步很重要。這有助于確保用戶獲得的服務質量與他們以前使用本地服務器時獲得的服務質量一樣。此外,IT人員必須認識到:傳統的以太網網絡架構可能不足以獲得預期的服務級別。下面列出了為什么會這樣的五大理由。
一、傳統以太網網絡采用層次體系。
以太網通常依賴由三層或多層組成的層次體系。比如說,在不同的服務器機架之間傳輸流量需要沿著這顆邏輯樹上下轉換。這里的重要一點是,這條路徑上的每一步都增加了總的網絡延遲。為避免不同網段之間的橋接環路(bridge loop),IEEE 802.1D生成樹協議(STP)只允許在兩個交換機之間每次只有一條活動路徑。然而,這導致交換機間鏈路上出現擁塞,因為帶寬局限于那一條鏈路。當然,這種STP協議有多個變體版本,力求解決這個問題。快速生成樹協議(RSTP)就是在IEEE 802.1w協議中定義的一種方法,它縮短了響應網絡拓撲結構變化的時間。另一種方法是名為多生成樹協議(MSTP)的IEEE 802.1s標準,它在RSTP的基礎上,為每一個虛擬局域網(VLAN)組添加了單獨的生成樹,并阻止所有通道,只給生成樹里面的那個VLAN留出了一條通道。
二、傳統以太網網絡缺乏智能。
傳統交換機被設計成用來連接物理資源,而不是虛擬資源。每個端口在某一臺服務器所需的服務質量、安全性、VLAN流量及其他網絡政策等方面單獨配置。然而在虛擬環境中,視流量負載或維護要求而定,虛擬機從一個設備轉移到另一個設備。除非虛擬機轉移到新的物理位置后可以保留原來的端口配置,否則連接就失效。這對IT人員來說就意味著,要么每次轉移到新位置后,手動重新配置端口;要么部署這一類更智能的交換機:在所有端口處擁有所有適用的政策,并且可以利用適用于當時所連接服務的那些政策。
三、傳統以太網網絡無法擴展。
由于傳統以太網網絡被設計成只允許在交換機之間有一條連接,因而這限制了所能承載的流量大小。
Pund-IT公司的首席分析師Charles King說:"傳統以太網的擴展性很成問題;要是一家企業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幾乎總是會擴展時,云基礎設施也會隨之擴展,更成問題。話雖如此,一些交換機廠商在提議或提供基于更高吞吐量的10Gb和40Gb以太網的云解決方案。"
為了減小這個瓶頸帶來的影響,鏈路聚合組(LAG)允許多條物理鏈路共享交換機間鏈路。但這需要手動配置LAG中的所有端口;隨著更多的交換機不斷添加進來,這項任務變得越來越復雜。
四、傳統以太網網絡效率低下。
由于生成樹協議(STP)存在的局限性,每次只有一條鏈路或一個LAG處于活動狀態,因而降低了利用率。網絡在重新配置新的無環路樹時,增減一條新的鏈路會引起整個網絡暫停。這個過程短則需要幾秒鐘,長則需要幾分鐘,因而干擾了流量,有時還會引起服務器崩潰。
五、傳統以太網網絡很復雜。
如果使用傳統以太網網絡,每只交換機上的每個端口都需要在適用的VLAN、服務質量、安全、網絡政策和協議等方面進行配置。隨著服務器不斷添加進來,勢必需要更多的交換機,而它們又無法共享共同的配置。
改用光纖通道架構
為了消除傳統以太網架構引起的各種瓶頸,交換機廠商們已經開始將光纖通道架構(fabric)采用到以太網交換機中。這消除或緩解了上面所列的每一個問題。
光纖通道交換機(fabric switch)使網絡扁平化,由于消除了不必要的步驟,并防止交換機間鏈路出現瓶頸,因而縮短了網絡延遲。
由于光纖通道交換機比傳統交換機更智能,光纖通道架構里面的所有交換機上的全部端口都能共享共同的配置參數。比如說,當虛擬機從一個位置遷移到另一個位置后,端口不需要重新配置。此外,光纖通道交換機的擴展性要高得多,因為需要不止一條連接時,邏輯干線就可以自動建成,而不是允許交換機之間只有一條連接。
以太網光纖通道交換機的效率更高,因為它們使用帶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允許多路徑路由。這就使得流量可以選擇網絡中最短的路徑來傳輸,而不是沿著STP規定的層次路徑來傳輸。最后,以太網光纖通道交換機管理起來更簡單,因為網絡上的所有端口之間可以共享配置信息。
采用傳統交換機還是光纖通道交換機?
什么時候傳統以太網交換機綽綽有余?什么時候應該換成以太網光纖通道交換機?這取決于應用類型。一些應用需要很高的原始吞吐量;事務處理系統對網絡延遲則很敏感。
Kusnetzky集團的分析師兼創辦人Dan Kusnetzky說:"這歸結為用戶試圖將哪種類型的工作負載放入到云環境。除非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應用類型及其需求,否則就很難說清傳統交換機會不會滿足要求。"
只有分析了用戶的當前網絡和任何提議的新型云服務,才能弄清楚現有的基礎設施是不是切實可行。
Server and StorageIO Group的分析師Greg Schulz說:"如果你準備讓基于以太網的光纖通道(FCoE)成為融合型云環境的一部分,就需要購買能夠充分利用那些功能的新技術。然而,如果你的網絡和交換機處理廣域流量、云服務訪問和安全性與本地流量一樣好,它們也許能夠支持云訪問;問題應該是針對廣域訪問和優化需要進行什么樣的升級。不過最終,貴企業在將來需要做一些網絡升級和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