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nes Store美國區無法連接(我的限免Apps啊……只能先回中國區)。”3月11日晚21時,網友“狼顧之鬼”在微博上無奈留言,“不知什么時候才能修復?”
當天下午13時46分,位于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強烈淺源地震——其震級強度和破壞程度均為罕見。事實上,自當天下午2時開始,為數不少的中國用戶發現登錄美國部分網站,出現不同程度訪問速度減慢,甚至無法打開的現象。
事 故原因的調查并不困難,正是源于那橫跨太平洋、途經日本相關海域的海底光纜。來自中國電信的內部消息顯示,目前中國對美國的通信線路,有80%以上依靠海 底光纜。正是這些大量鋪設在海底的光纜線路,每天承載著大量中美之間語音和數據通信往來。也正因為如此,一旦海底光纜出現故障,變成引發“蝴蝶效應”的起 點。
日本9.0級強震之后,多條途經日本相關海域的海底光纜出現故障。中國三家運營商通往日本和北美的線路,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由于要在海底作業,加上擔憂余震,由地震引發的海底光纜中斷,往往短期內很難修復。”中國電信一內部人士坦言。該人士透露,截至目前,相關方面尚未展開對受損海底光纜的修復工作。
盡管由于地震等災害引發的海底光纜掉線,并不少見。但在跨洲際的通信布網中,海底光纜的作用卻無法取代。有運營商人士表示,盡管也可用衛星和微波進行傳輸,但受制于信道,大規模的數據和語音通信還是要依附海底光纜。
1.掉線
三大運營商業務均受到日本地震導致的海底光纜故障影響
在日本海域地震發生后約四個半小時,即3月11日18時37分,中國電信在其官方微博上披露“受日本地震影響,中國電信經由日本至北美的日美海纜、PC1海纜在日本北茨城附近海域發生故障。”
這是中國電信運營商中第一個承認此次日本地震對其通信業務造成影響。“用戶訪問北美方向互聯網站速度造成一定影響,但國際語音業務運行正常。”中國電信在其官方微博中表示。
而據本報記者了解,受此次日本地震影響,中國電信至北美方向105G的互聯網出口電路及7G的專線電路中斷。中斷的互聯網電路占到中國電信總出口帶寬的13%,占北美方向出口帶寬的22%。
當日晚間,中國移動也在其微博中披露:“由于日本本地網絡原因,系統接通率下降50%。”不止于此,中國移動互聯網上海國際出口至北美方向租用的兩條國際海纜中的一條因地震中斷,導致國際業務出現部分擁塞。
而中國聯通也未能完全避免此次日本地震帶來的不利影響。日本Kitaibaraki海纜站受地震影響,終結在該站及過站電路全部中斷,中國聯通部分語音業務一度受到影響。此外,其由潘家園至德國電信信令鏈路全阻,影響到德國以及所有經德國電信轉接的出境國際漫游業務。
三家中國電信運營商均在第一時間對外表示,將竭盡全力盡快修復。
截至3月12日下午,中國電信表示經過集團公司及下屬美洲公司、香港公司的連夜奮戰,因日本強烈地震發生故障的中國電信國際出口電路已恢復50G。目前,中國電信國際語音、數據業務基本恢復正常。與此同時,中國聯通也對外表示,已完成備用路由的調整,語音業務恢復正常。
2.繞不過的海底光纜
盡管有陸纜、衛星等備選方案,但海底光纜仍是性價比更高的網絡連接形式
在目前跨洲際的通信網絡建設中,海底光纜是最常用的布網形式。
“部分國家和地區,與亞洲大陸之間沒有陸地相連。海底光纜成為性價比相對合理的網絡連接形式。”電信行業專家付亮認為。
而 正因為海底光纜顧名思義鋪設在海底,其設計難度和鋪設要求更高。據本報記者了解,海底光纜要能適應海底壓力、磨損、腐蝕、生物等環境;有合適的鎧裝層防止 漁輪拖網、船錨及鯊魚的傷害;光纜斷裂時,盡可能減少海水滲入光纜內的長度;能防止從外部滲透到光纜內的氫氣與防止內部產生的氫氣。而一般的設計壽命為 25年以上。
“海底光纜的投資成本和設計難度較高,加上設計跨國境的問題。因此運營商往往采用聯合共建的形式。”付亮分析。2006年12 月,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華電信、韓國電信(KT)和美國Verizon在北京共同宣布,投資5億美元修建跨太平洋直達光纜系統Trans- Pacific Express。
“在全球海底光纜中,連接美國方向的光纜密度最大,也最為重要。”中國電信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美國作為 Internet的發源地,存放著很多的Web和IM(如MSN)等服務器,全球解析域名的13個根服務器就有9個在美國,登錄多數.com、.net網 站或者收發電子郵件,很多數據都要到美國繞一圈才能到達目的地。
“一旦連接美國方向的海底光纜出現故障,對運營商的用戶影響也最大。”前述電信內部人士分析。而此次日本附近海域爆發的9級強震,影響的正是連接美國方向的跨太平洋通信網絡。
3.災備考驗
盡管此次日本地震震級和破壞程度均高于以往,但電信運營商災備能力的提升,降低了影響和損失
事實上,因為地震引發的大規模海底光纜“中斷”事故并不鮮見。
早在2006年12日,中國臺灣地區以南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引發部分海底光纜中斷,從而影響國內用戶對部分外國網站的訪問。這也首次引起了公眾對于海底光纜安全性的關注與反思。
“對于地震這種不可抗力,其本身是無法規避。”付亮認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準備一些備用的通信解決方案,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盡量把損失降到最小。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一人士告訴記者,中電信在應對突發災害破壞時,已經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應急機制。
“譬如此次日本地震,我們能夠很快的協調其他的電路,來緩解部分通信終端帶來的壓力。”前述中電信集團公司表示。
而中國聯通在不到24小時內,恢復了一半通往美國的互聯網電路,并快速地完成了備選路由的調整,從而恢復了部分中斷的語音通信。
而多位業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盡管此次日本地震震級和破壞程度均高于此前臺灣地區地震,但電信運營商對于通信的恢復速度和反應能力,已有不小提升。
“隨著海底光纜鋪設數量的增加,運營商在應對突發事故調配時,將變得更加從容。”付亮表示。
不止于此,運營商在網絡布局上也試圖擺脫對海底光纜的依賴。早在2006年,電信研究院就進行過新一輪的國際通信網絡規劃,主要方向就是將現有以東部海纜為主的網絡結構,轉變為多方向、多途徑的出口,加強考慮西北、西南等方向,以及通過陸纜、衛星等方式建立國際通信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