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一家低調的公司,很多事情都習慣做了再說。但在2016年開年之際,華為消費者業務部門舉辦了一場華為消費者云服務白皮書的媒體溝通會,這份白皮書系統地梳理了華為在消費者云服務的拓展情況,并展望了未來安全又豐富多彩的云上生活。通過現場采訪,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隨著網絡帶寬和云服務使用習慣的養成,個人云服務爆發的奇點正在臨近,華為在消費者云服務上發力,是想通過軟硬件服務的協同和互補,來夯實來之不易的用戶口碑。
為什么華為發布消費者云服務白皮書?
對于一個一貫低調的公司來說,華為此次發布消費者云服務白皮書一定有其用意,只是這用意何在?用華為消費者BG消費者云服務部總裁蘇杰的話說,就是順應云的潮流,希望能為消費者和開發者提供幫助。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想通過媒體向大眾傳遞一個觀念,消費者云服務的安全性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現在已經有很成熟的防范措施。
在我來看,華為在消費者云服務上發力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市場熟了、時機到了,所以華為來了。也許有的人對所謂的“消費者云服務”是什么還不太清楚,這好像離我們很遠,其實不然。在線相冊、遠程備份電話簿這樣的功能,大多數用戶其實在不知不覺中都已經使用過,有了這些服務,我們就可以隨時用各種終端訪問云數據,這讓數據的遷移和備份便捷了很多。
根據白皮書披露的數據顯示,華為基礎消費者云服務用戶數達到了1.3億,相比2014年增長320%,其中,使用云相冊和開啟手機找回功能的用戶數相比2014年分別增長了429%和210%,這說明上述兩類基礎消費者云服務備受消費者歡迎。
云服務其實很早就有,但受限于上傳和下載速度,過去應用體驗一直不太好,但最近兩年確有大幅改善的跡象,網速提升為云服務普及提供了硬件基礎。據工信部發布的2015年通信運營業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3.06億戶,其中的4G用戶就達3.86億戶,占比達到29.6%;不僅如此,我國平均網速達到了19.4Mbps(按照這個統計,我們平均網速世界排名僅次于韓國),主要城市的固定寬帶平均接入速率達22Mbps。
有了這逐漸普及的高帶寬,用戶對云服務的需求與使用習慣就會增加,類似存相片這樣的功能幾乎每個人都能夠用到,這無疑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華為在龐大銷售基數的支撐下,尤其是在高端機型的拉動下,高ARPU特性就是一座待挖掘的金礦,華為此次在云服務領域發力,就是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也是華為軟硬件兩手齊抓的必然選擇。
不僅如此,華為作為世界銷量第三的終端制造商,在軟件及其他服務的收入上與世界第二的蘋果相比,卻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蘋果最近一季“服務”收入(主要是App Store、iTures Store等)就達到了60億美元。雖然現在華為在銷量上快速追趕,但過少的軟件服務的收入,與其銷量并不相稱,華為著力在云服務領域發力的也就是一個必然的選項。
滿天都是云,華為云服務特色何在?
說到隱私,可能很多用戶又覺得坐立不安了,因為普通用戶對云服務最大的擔憂也就是來自于安全方面,現在網上各種“門”傳播的速度驚人,如果用戶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到云端,出現漏洞怎么辦,被人為惡意泄露怎么辦?
不過對此其實沒有必要過分擔心,因為對于云服務提供商,用戶數據的安全是信譽和口碑的基礎。如果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泄露問題,那這個云服務提供商就可能面臨用戶流失甚至關門大吉的危機,安全性關系到云服務商的飯碗與面子問題。
不過話雖這么說,但有時候安全事故還是會發生,這就需要云服務商有相應的機制去保證安全性。而在這一點上,華為作為一個老牌通訊設備提供商,在安全性方面的經驗和防范機制就顯得很珍貴了。針對個人用戶的云安全,蘇杰在采訪中就強調了華為所采用的雙首席機制。
什么是雙首席機制?據蘇杰介紹,華為設立了首席法務官和首席安全云隱私官,每塊云業務都要在這兩個角色的監督下,在公司內部經過嚴格測試和審批才能上線運營;華為還設置了首席安全隱私官這一職位,有一位資歷深厚的歐洲專家擔任,在安全性問題上實行一票否決,有安全隱患的產品堅決不予放行,所以這些制度和機制上的設置,使得華為消費者云服務在安全性上能夠有切實保障。
此外,華為海外拓展多年,在安全和隱私方面也已經有十多年的努力和經驗,在倫敦有安全認證中心,還有安全測試團隊,以保證華為的所有產品都是經過嚴格的測試和審批。而消費者云服務在歐洲上線前就有歐洲專門的公司做測試,參照嚴格的歐洲數據保護法的要求,對用戶數據操作的各個環節都進行多重保護。正是因為華為在隱私與安全部分的標準符合各個國家的要求,2015年,華為消費者云服務通過了權威的CSA-STAR安全認證。
然而,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安全與便捷永遠都是一對矛盾,在華為這樣的云服務商這里,安全與便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使用戶在便捷使用的同時也有很高的安全性。但用戶自身也一定要有安全防范意識,千萬不能圖方便而大開安全之門,使自己的數據與隱私受到侵犯。
考量平臺價值,要看合作伙伴在平臺的收益
如果華為發力消費者云服務,之前依靠的是普及的高速網絡和安全性強的服務特色,那今后若想有更快的發展,就需要合作伙伴的幫襯了。我們可以從白皮書中看到,華為與開發者已經建立起緊密的連接,這也成為華為消費者云服務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數以萬計的開發者已經成為華為生態圈建設的中堅力量。
不得不說的是,如今的開發者所面對的平臺有很多,每個平臺都宣稱能為開發者帶來很好的收益,但真正的收益能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而華為對于消費者云服務所堅持的基本策略依然還是開放共贏,這一理念體現在云平臺的一個重要考量指標之一,就是合作伙伴在平臺上真金白銀的收益。將合作伙伴的收益作為考量指標,在業內也是不多見的。
白皮書顯示, 2015年華為消費者云服務合作開發者伙伴數量相比2014年增長150%,合作伙伴在平臺上獲取分成收入達15億元人民幣。這個有著1.3億用戶數的平臺能夠為開發者帶來巨大價值,同時也說明其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優質、實用、有價值的云服務。
共贏,往往知易行難。但只有堅持可以讓用戶受益、讓合作伙伴獲利的共贏模式,才能不斷增強華為消費者云服務平臺的凝聚力,從而實現硬件、軟件、應用、服務的貫通,不斷夯實華為手機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和生態凝聚力。
從整個產業競爭的維度來看,消費者云服務將是華為追趕蘋果必須補強的一環,它關乎用戶體驗,直接體現差異性。所以不光是華為,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都會逐漸重視和加強個人云服務,個人云服務也會在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推動下,越來越接近爆發的臨界點。